- 目錄
第1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首先,這是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于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游離于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
難能可貴的是,陳老師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別是在感悟“逐漸”、“越來越”等詞時,就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確,學習錘煉語言。
陳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如: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fā)現(xiàn)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么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教什么?怎么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說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陳教師處理的還不夠理想,或者說是不夠全面,課堂上還是缺乏些學生的朗讀書。
而第二節(jié)周老師這堂課的一大亮點就是:課尾,老師讓學生以恐龍講解員的身份向游客們介紹恐龍。這樣就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內化了所學知識,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隨后依本拓展,引導質疑問難:“你對于恐龍,還想了解什么?”并為學生提供相關信息。這樣一來,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還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深化學習內容、開闊視野、發(fā)展學生個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今天的課堂中,陳老師設計了一個很好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抓共同點分類別介紹恐龍“有些恐龍,有些恐龍”,讓學生初步了解總分段式,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能是學生對恐龍缺乏多方面的了解,才讓這一環(huán)節(jié)沒發(fā)揮到最好的狀態(tài)吧
不過,聽了這兩節(jié)課,感覺陳老師和周老師的課猶如一面鏡子,折射了我今后在教學中要注意和關注的一面。那就是要時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網(wǎng)絡,搜集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第2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三角形》評課稿
今天上午聽了徐老師的《認識三角形》一課,總體感覺如下:
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huán)節(jié)緊湊,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來認識三角形,突出體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老師的`眼中是有學生的,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都是有意識的把學生放在了主體的位置,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較高。
對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是讓學生用所給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成的圖形”,是否可以這樣調整一下,1、先不告訴學生有哪些材料,先讓學生自己談談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學生的選材,這樣學生的思維可能會更開闊;2、在展示學生所做的三角形時不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觀察、對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讓學生感受三角形雖然不同,但是有共同點:都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成的。觀察對比后再引導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認為先學習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再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會更好。
第3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小數(shù)除以整數(shù)》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小數(shù)除以整數(shù)》評課稿
優(yōu)點:
1.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各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知識呈現(xiàn)科學有序,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首先通過復習整數(shù)除法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然后創(chuàng)設買蛋糕的生活情境引出新知識,列式為22.4÷4,先讓學生估算,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接著展示學生做法并介紹自己的算法,經老師的點撥追問學生明白了算理,通過接下來的一組練習讓學生談談在豎式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進而理解小數(shù)除法和整數(shù)除法的.異同,整個過程流暢自然,循序漸進,知識在自然中生成。
2.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成功。計算教學不但要學生學會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算理,我認為蘇老師在教學算理,特別是教學“小數(shù)點的位置的確定”時很是精彩,她提了這樣幾個問題:“2.4元除了可以看成24角還可以看成什么?”“為什么商里有小數(shù)點?”很有價值,最后通過比較兩個豎式小組討論:豎式中的2.4可以寫成24嗎?確定了小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豎式寫法,讓學生真正理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
3.新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到位:(1)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自己買蛋糕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幫其列式解決,不但引出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產生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2)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有了整數(shù)豎式計算的基礎,有了用元、角知識進行估算的經驗,老師適度放手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究商的得數(shù),當在豎式計算中對小數(shù)點如何處理產生不同意見時老師及時引導,通過小組合作統(tǒng)一了觀點,最后通過設問,讓學生結合整數(shù)除法和小數(shù)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使生活化的思維方式得以數(shù)學化,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學生為主體。(3)注重常規(guī)訓練,師生、生生雙邊活動開展好。
4.教學效果很好,目標達成度高,絕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扎實。
5.學生學習習慣好,善于傾聽,回答問題聲音洪亮,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課堂氣氛非?;钴S。
6.教師基本功扎實,語言精煉、準確、富有親和力、評價及時、鼓勵性語言使用好,如:“同學們眼光真敏銳”等。板書設計合理,布局美觀,書寫認真。教態(tài)自然大方,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強。
不足:我認為這是一堂很精彩的課,如果說不足的話我感覺
1.合作學習時,小組討論時間過短。
2.練習少了點。
建議:
1.給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2.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再合理些,
第4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卡羅納》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卡羅納》評課稿
今天聽了李**老師執(zhí)教的《卡羅納》一課,李老師上課沉穩(wěn)的態(tài)度,耐心的講解,透徹的分析,巧妙的引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導入巧妙,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課始,李老師從你認為誰親導入,引出媽媽,從《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的歌詞中領悟有媽媽的好,然后從“有個孩子寫了8頁的信……這個男孩是誰呢?”引出文中的小作者卡羅納,然后讓學生熱情的`叫他,莊重的叫他。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入課文,將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出來。
二、教師教給了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李老師提了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思考后,全班交流中,李老師問大家是通過什么方法概括課文內容的,學生說了“起因、經過、結果”等,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買下了伏筆,使學生思考問題有了目標。這點值得我學習。
三、課堂設計為習作打下了基礎。李老師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卡羅納這么傷心的時候,他得到了誰的關愛?找出充滿關愛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同時備注了(同桌交流,注意重點從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方面談你的感受。)這樣,目標明確,方法明確,學生能抓住重點來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將這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習作中,課后作業(yè)中教師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身上發(fā)生的難忘的(傷心的……)事寫下來,要求抓住神態(tài)、動作來寫。學以致用,相信學生一定能寫好。
第5篇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頤和園》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頤和園》評課稿范文
昨晚去城西聽課,獲益很多,也有點滴感想。下面就其中陳強執(zhí)教的《頤和園》談幾點看法。
整堂課給我的印象是思路非常清晰。下面我就從六個方面談點看法。
1、 導入簡單明了,直接切入主題。
在板書課題時,對頤和園的“頤”字的字型作了強調,因為這個字的左邊很多同學會把它寫成“臣”。
對開頭的頤和園簡介安排得也很好,引起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2、對字詞教學陳老師也很注重。對字音、字型、字義講得很到位,用了近15分鐘。但是我想作為四年級的學生,應該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字詞的學習。教師只要對幾個典型的、難以理解的字詞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3、 這篇課文作者是按游覽順序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對于理清課文的脈絡,陳老
師做得很好。陳老師在學生找到描寫游覽路線的句子后,進一步出示了一段口頭填空:作者先來到( ),接著到了( ),然后來到( ),最后到了。學生對課文的脈絡了解得很清楚了。陳老師如果能在這時適時地進行這種寫作方法的指導就更好了。
4、 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闭Z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年齡小,對語文學習的深遠意義是認識不到的。推動他們學習的力量主要來自于學習興趣。所以,陳老師改進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生動的畫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頤和園》的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觀賞頤和園長廊上的畫的美麗景色。學生看到這些人物花草時,既驚奇又興奮,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并能直觀感受頤和園的美。
5、《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奔纫M織學習活動,又要給學生以必要的點撥、輔導。在出示走廊上的畫后,陳老師提問:“看了這些畫,你有什么想法?想說點什么?”學生只說出了辛苦,沒有深入地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能干,更不會產生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就不能很好地解決了。其實,在講到“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完全相同的?!边@句句子時,老師如果引導學生作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去讓學生讀,學生會讀得更有感情,民族自豪感會從朗讀中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了。
6、最后的課外拓展安排得很好,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但我覺得介紹頤和園的三絕時,讓學生了解哪三絕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像講解課文那樣去一句一句地理解。
以上也只是我對這堂課的粗淺認識。教育真的是一門藝術,其中的種種,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鉆研、去琢磨。
第6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貓評課稿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貓評課稿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十課《貓》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過觀察貓的神態(tài)、動作、傾聽貓的叫聲、把貓的性格及小貓的可愛形象描述得栩栩如聲,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
第一,朱老師在教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時,注重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樣把貓的性格寫具體的?在教學中,緊緊抓住一些體現(xiàn)矛盾的詞語,先讓學生找出來,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然后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接著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從而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比如“說它……可是……”等,從這一點來看,朱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首先讓學生說說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然后通過一組句子的比較,“臟腳印”與“小梅花”的比較,接著,從貓的.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第三,朗讀比較到位。《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黃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緊緊抓住描寫貓的特點的語句,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從而在讀中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
這篇課文的教學,最后可以進行拓展的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幾種小動物,示范說一種的性格特征,舉一個真實具體例子,讓學生來猜是什么動物。然后叫學生來說自己喜歡的動物特征,其他同學來猜是什么動物。也可以背誦兒歌、古詩,讓同學猜寫的是什么動物。
我體會到朱老師在教學中注重抓住課文中語言文字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揣摩,既能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能培養(yǎng)學生說話、寫作的能力。
第7篇 小學四年級小數(shù)點的移動的數(shù)學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小數(shù)點的移動的數(shù)學評課稿
《小數(shù)點的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shù)的意義以及小數(shù)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shù)點的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小數(shù)點的移動“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較為吃力,對小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shù)不夠時處理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的一開始蘭淑珍老師先創(chuàng)設看《西游記》的教學大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看例5中的四幅圖說一說圖中的內容,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小數(shù)點移動的過程,從0.009米——0.09米——0.9米——9米,從而知道小數(shù)點移動會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
在探究小數(shù)點移動規(guī)律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觀察板書,按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的不同順序發(fā)現(xiàn)小數(shù)點移動的規(guī)律,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小數(shù)就擴大10倍………;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shù)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規(guī)律。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還是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如果教師的板書再設計得簡潔明了一點讓學生從板書中真正法體會到小數(shù)變化的`規(guī)律就更好了。
《小數(shù)點搬家》是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的內容,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shù)的意義,以及小數(shù)的讀法、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并應用這一規(guī)律計算相關的小數(shù)乘除法。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現(xiàn)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含義,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v觀全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課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xiàn)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著讓學生討論前后三次價格中小數(shù)點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數(shù)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shù)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shù)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于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shù)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shù)學化,把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以活動的視角處理教材,建構生命課堂。
課堂是流動的生命,而教材是靜態(tài)的,教師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處理教材。這節(jié)課教師把靜態(tài)的情境變成了可操作的場景,把抽象的結論演變成了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如:教師把磁鐵當作小數(shù)點進行移動和讓學生用數(shù)字卡片進行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小數(shù)點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
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理念。
三、以問題的形成和培養(yǎng)為抓手。
這節(jié)課在教學中提出了如:“你觀察到了什么?”“為什么沒有顧客?”“你認為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小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從4·00元到0·04元的變化規(guī)律了嗎?”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問題,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以情感激勵為導向,關注個性發(fā)展。
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們看不到對學生的否定,更沒有批評,教師總是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和平共處。激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見。如:“真厲害!真聰明!不著急!掌聲送給他!”等。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jié)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對新知識的處理缺乏探究性。
2、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
3、板書不夠簡潔、明快。
第8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公開課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公開課評課稿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飽含深情的敘事文章,讀了讓人感動、深思。課文敘述作家肖復興小時候把自己的習作讓大作家葉圣陶爺爺修改的事。從中可看出葉圣陶的認真負責以及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讓“我”即小肖復興樹立起了寫作的信心。孫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巧妙的設計和生動的講解,和學生一起經歷了一場心與心的交流。孫老師話語生動親切,授課過程清晰明了,條理清楚。學生學有所獲,并能從課文字里行間體會到所舒情感。這節(jié)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角色共鳴,如情入境。
課文圍繞“我”把習作給大作家葉圣陶修改,那紅色的修改符號,用字的準確,語句的規(guī)范,文章具體感人。通過葉圣陶的.修改,使“我”樹立起了寫作的信心,影響了“我”的一生。孫瑩老師對文中語句間所蘊含的人物情感上處理得相當成功。她讓學生通過朗讀,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讀中感受到葉圣陶爺爺對下一輩的關心愛護,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到葉老的慈祥、認真、平和、溫暖,令人如春風拂面,使人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孫瑩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生讀得到位,老師教的輕松,學生理解深刻、透徹。
二.以情促讀,讀中感悟。
“書聲瑯瑯”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起著“引路人”的作用,孫瑩老師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導朗讀時,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不斷給學生加以引導:““我”跟葉老師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樣?”、“從修改中,看出葉老師是個怎么樣的人”這樣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三.最后拓展延伸,加深鞏固。
課文最后,孫老師提出了“怎樣寫出好作文”并出示病句讓學生修改,這樣讓學生知識得到鞏固加深,成功完成教學重難點。
第9篇 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評課稿
教學內容:
遼海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個主課題《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的第一課時。
評課內容:
李老師執(zhí)教的是遼海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個主課題《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李老師能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整節(jié)課李老師精巧的教學設計,充滿激情的演繹,讓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靈動的課堂。讓我們驚喜地看到,孩子們在一次次活動中已經走進文本,做到了回歸生活,體驗深刻??v觀本節(jié)課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本節(jié)課,從同學們喜歡的電視明星,到大家愛看的`電視節(jié)目,再到由看電視引發(fā)的小小辯論,直至最后征集金點子科學看電視,每一項活動的設計都能較好的體現(xiàn)了本課的宗旨。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也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在課堂上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充分體現(xiàn)了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2、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新穎獨創(chuàng)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李老師的教學思路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從由學生喜歡的人物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到借助圖片揭示問題,再到爭論看電視的利弊這一關鍵問題,最后協(xié)調矛盾提供知識性建議。整個教學過程連貫、自如,富有層次性。學生樂于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體會到看電視的樂趣,感悟到看電視的學問。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真實的反映了教學內容,同時也符合學生實際。
本節(jié)課李老師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明晰看電視存在利弊的問題,大膽創(chuàng)設了“小小辯論賽”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自己當辯手,通過多方尋找依據(jù)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從而激化矛盾令預設教學內容水到渠成。這一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教師在教學思路上的獨創(chuàng)性。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他們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感悟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第10篇 小學四年級美術第七冊《秦陵兵馬俑博物館》評課稿
小學四年級美術第七冊《秦陵兵馬俑博物館》評課稿
黃曉蕾老師上的《秦秦陵兵馬俑博物館》是浙美版第七冊“藝術瑰寶”單元第15課內容,屬于“欣賞·評述”領域。整堂課黃老師設計的很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學的很有趣。
一、教學形式多樣
黃老師整堂安排了猜一猜、想一想、連一連、辨一辨、畫一畫等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了如何欣賞兵馬用的知識。從“翻圖猜物”為導入,先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兵馬俑和秦始皇,簡介“俑”的概念;之后通過大量兵馬俑的圖片,加上老師適當?shù)闹v解,讓孩子們說感受,孩子們都能講出兵馬俑的'宏偉;接著黃老師又讓學生通過連一連,再次感受兵馬用的壯觀,兵馬俑的高大及數(shù)量之多;緊接著通過對比欣賞不同的兵馬俑,分析他們的服飾特點,讓學生學會分析兵馬用的不同種類,為下一步繪畫兵馬俑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黃老師示范畫兵馬用的頭部,再學生畫,并給他們添畫上衣服和動作。
二、重點突出
本節(jié)課的重點黃老師放在了講解了不同兵種兵俑們的發(fā)式、服飾和兵器的區(qū)別。黃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很仔細,通過不同兵馬俑(將軍俑、軍吏俑、坐射俑)的典型的圖片,將各部位特寫展示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欣賞分析,學生的很快能發(fā)現(xiàn)兵馬俑的(盔甲、發(fā)飾、帽子、服飾、動作、兵器)的不同,進而分析產生這樣不同的原因是由于他們的地位的不同。
三、展示奇妙
雖然是一節(jié)欣賞課,但是黃老師最后還是設計了一項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兵馬俑的活動。這一設計很巧妙讓學生將本課學習的內容,運用起來畫一個兵馬俑,并且展示在一塊kt板上,使其排列成兵馬用的陣勢,著實讓學感受了兵馬俑的雄偉氣勢。
聽了黃老師的課,真的受益匪淺,每次上課黃老師都特別用心,想法也很多。這節(jié)課由于學生比較活躍,前面的設計的比較詳細,但由于前面用的時間比較多,后面學生畫的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