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計劃 第1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有3441個字,預計閱讀時間為9分鐘,共有145位用戶關注,43人點贊!
關于最新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一、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到許多的地理知識,但地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初一年的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是一個陌生的學科,很多學生不知道應該如何學習地理,地理學科所需各種能力基本上時從零開始培養(yǎng)起。同時,初一年學生的所學的科目由小學的兩個科目一下子增加到7各科目,學習壓力加大,小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都要有所改變,而我校很多學生的小學時期的學習習慣都比較不好。
二、教學目標
加強教材、課標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內容,地理的學習方法,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同時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點。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讀圖、析圖能力。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安排
1、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2、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提高課堂有效性。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chuàng)優(yōu)秀課件。
關于最新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要求
1、理解地球、地圖的相關知識。
2、掌握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大氣環(huán)境、海洋環(huán)境、陸地環(huán)境的有關知識。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關分區(qū)地理的內容。
(二)智能訓練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動手實踐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師學藝,取長補短按照學校要求,新教師與老教師結對子,堅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聽完課后,及時評課,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2、集體備課,持之以恒堅持每周一第八節(jié)集體備課,共同探討本周備課內容、重點、難點、教學目的、教法以及學法指導,對于備課中發(fā)現的問題集體討論,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3、參加教研,積極踴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認真聽取每一位同組教師的匯報課,示范課,努力探索地理教學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時總結在教學工作中,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學。
5、教給學法,培養(yǎng)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自學能力。
四、重點難點
1、本學期教學的重點為自然地理相關內容。
2、地球運動、時區(qū)計算、等值線計算、大氣運動是本學期難點。
五、教學措施
1、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多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2、適當補充課外地理內容。
3、加強雙向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4、加強輔導,保證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飽。
5、精講多練,向45分鐘要質量。
6、虛心學習,多聽課,向老教師拜師學藝。
7、集體備課,互相探討。
關于最新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作為一名教師,在發(fā)揮自己專業(yè)所學的同時,應不斷完善個人業(yè)務水平。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礎教育,但面對高考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對地理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繼續(xù)學習和提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針對這一要求,我對自己本學年工作、學習制訂以下計劃:
1、熱愛本職工作,為人師表,在言行舉止方面作好學生的表率。
2、我應不斷充實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yǎng):加強課外閱讀,關心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動態(tài);努力提高對教育教學科研的能力。
3、作好教學后記反思
在一節(jié)或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及時記下自己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進行教學反思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方法。一堂課或一天教學后,通過對教學設計執(zhí)行情況的回顧,對教學原則、目的、內容、方法、手段、教學語言、教態(tài)和板書等諸要素、諸環(huán)節(jié)進行檢查反思,特別是要抓住教學片斷、實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學過程中的有關教改、教研中的主要問題,抓住教學活動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師生思想碰撞的火花,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從而不斷總結概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行為的重塑。
4、堅持寫好教育教學隨筆。每學期讀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并及時反思。
5、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教學工作,總結、歸納和提升教學經驗。深入學習貫徹新課標精神,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經驗出發(fā)尋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及方法,并切實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科學安排學生一日活動,合理制訂計劃,活動中注重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結合學校教育特色,對學生在日?;顒又屑訌娊逃?。
6、認真參加參與教研活動,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調整。及時進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7、在本學期5月份《暢游重慶濱江路》課題展示,6月份完成資料歸檔。
新學期開始了,本班決定在新學年里,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方針,繼續(xù)發(fā)揚“團結、勤奮、求實、向上、互助”的優(yōu)良班風,從嚴治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力爭實現本班:一個改觀、三個突破(即班容班貌有所改觀、文明禮貌、遵紀守法、教學質量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目標),把本班辦成一個人見人慕的優(yōu)秀班級。
具體安排如下:
一、強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
小學,不少學生染上了一些不良的習慣。開學第一周,開一堂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規(guī)范兩操,有專門班干部進行檢查,同學間互相監(jiān)督。班長作好每天的行為規(guī)范檢查,教室、公共場地由各負責人分配指導一日三掃。體育委員負責好眼保健操的檢查工作。語文科代表或英語科代表負管理好晨讀。及時對好人好事進行表揚。
二、壯大班干部隊伍
努力進行班干部的培養(yǎng),班干部是班級的核心力量,培養(yǎng)好班干部,讓他們明確各自的任務,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是管理好一個班級的前提。班干部不但能幫助老師管理班級,還能在同學們中間形成了一定的威信。本學期,我決定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當上班干部來管理班級。一方面可以減輕每個班干部的工作,同時有更多的同學可以自覺地形成自我約束能力,使更多的同學們在受到鍛煉、增長才干的同時,體會到了當小干部的難處,更自覺地遵守各項制度。
三、培養(yǎng)良好的班風、學風
培養(yǎng)學生尊師愛友,勤奮學習,關心集體,遵守紀律,熱愛勞動,講究衛(wèi)生,積極鍛煉的好作風,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1、期初每個學生給自己確立本學期的目標。
2、做好期初家訪工作,特別是對調皮學生進行全面了解。
3、滲透《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中學生守則》中的思想精神,要求學生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加強禮儀教育和訓練,引導學生對己講禮貌,學習講勤奮,社會講公德,在家講孝順;加強小干部隊伍建設,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和示范作用。
4、狠抓學習風氣,進行學習的目的,學習的態(tài)度教育,促進每個學生學習的提高。學生要以學為主,抓學習的過程,也同時是對學生的教育過程,在班集體中,要養(yǎng)成一種你追我趕的風氣,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
5、做好差生轉化工作,建立一幫一小組,平時加強輔導。
四、加強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因此,把安全工作放在班級工作的第一位。
地理教學計劃 第2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09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229位用戶關注,41人點贊!
深入領會課改精神,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正確把握本年級的教學要求。以課改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轉變落后思想,認真及時進行反思,提高課改理論水平,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特制定本學期個人教研活動計劃。
二、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tǒng)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以及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xiāng)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征。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地理審美情趣。關心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逐步養(yǎng)成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
三、主要工作措施: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教研為先導,以提高質量為重點的觀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堅持聽課,繼續(xù)加強對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輔導,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耐心輔導,因材施教,學生在原有基礎之上都有最大進步。
四、具體工作安排:
1、積極、主動地參加本組的課改培訓和學習,充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切實轉變觀念。在培訓和學習中,積極主動參與,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認真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月作好總結、隨筆和課后反思。
2、對本冊教材進行分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思想,結合實際認真?zhèn)湔n。
3、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開放的活動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
地理教學計劃 第3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97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237位用戶關注,55人點贊!
根據預測,復習初中地理大約需要40個課時,每周為二個課時,加上晚自習,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但力爭在13周時結束復習。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的人教版地理老教材。雖是老教材,但得按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進行教學,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力爭把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環(huán)境,完備的地理教具作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應對初中升學考試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順利地通過升學考試。
二、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申請購置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軟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5、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6、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7、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8、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9、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10、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三、教學課時安排
課題
課題內容
課時
1
地球
2
2
利用經緯網定位
2
3
地圖
2
4
大洲和大洋
1
5
世界五種主要地形
1
6
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1
7
東亞
1
8
東南亞
1
9
南亞
1
10
中亞、 西亞和北非
2
11
歐洲西部
1
12
歐洲東部和北亞
1
13
美洲
2
14
大洋洲
1
15
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劃
1
16
中國的地形
1
17
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2
18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
19
中國的自然資源
2
20
中國的農業(yè)
1
21
中國的工業(yè)
1
22
中國的交通和旅游業(yè)
2
23
中國的區(qū)域地理
5
總復習
地理教學計劃 第4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35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56位用戶關注,29人點贊!
以推進中學地理素質教學為工作中心,以現代教學觀念為實踐指導,切實落實學校在各項工作的要求,加強現代化多媒體教育手段、教學模式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探索。用黨的先進性理論指導工作作風。
以繼續(xù)創(chuàng)建優(yōu)秀教研組為動力,團結組員,總結經驗,發(fā)揮優(yōu)勢,改進不足,集全組教師的工作力和創(chuàng)造力,努力建好地理教學網站,使地理教研組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全婁底市,乃至全省、全國有名的地理教研組。
二、重點工作:
(一)加強教研組建設
1、整體構建教研組,進一步規(guī)范教研組活動制度:每月召開一次全組教師全體會議;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每次活動有主題、有針對性,通過一系列活動將全校地理教師凝結為一個整體,強化整體意識,發(fā)揮整體作用,實現智慧共享。
2、強化備課組長的責任意識:在統(tǒng)籌全組工作的前提下,備課組長分工負責。具體安排為:
高一:吳伯平
高二:石振歡
高三:李建雄
3、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
(1)以備課組為單位提高教師基本功。
(2)帶好青年教師,建立師徒對子:胡躍軍——吳伯平老師帶教
(3)教研組長組織骨干教師,配合教務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的檢查與督促。
(二)加強對本組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及管理
1、鼓勵全組教師做有追求、有激情、有理想、有閱讀的習慣、有寫作習慣的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1)有位教育名家說:我常常想兩個問題:第一,我能夠做什么;第二,我怎樣把我能夠做的盡可能做好?所謂“有追求”,就意味著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讓自己的每一個工作日都充滿創(chuàng)造的樂趣?!坝凶非蟆边€意味著不斷拜師求學,不斷地接受新知。
(2)地理教師應該是一個有激情的,而又見多識廣的人。很難設想一個埋頭苦干,不舉動接受新知識的人,能夠在講氣象災害時聯(lián)想到9月2日的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給美國帶來的250億美元的損失,激情緣起于新聞。緊跟時代,走進學生的心靈,把學生感興趣的引入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3)一偉人說過:“人不過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只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苯處熓紫仁侵R分子,地理教師更應該以知識分子為榮,因為古時就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淵博知識。而知識分子的特點是富有社會責任感,而且善于獨立思考。
(4)教師應當讀四類書:一是經典教育理論,二是教育報刊,三是科技博覽,四是寫中學生或中學生寫的書。
2、各備課組老師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學校教務處的各項常規(guī)活動,確保常規(guī)教學:全期每個老師聽課不少于10次,作業(yè)批改不少于10次,小考不少于2次,高三小考每月不小于2次,教師備課要求按課時備,做好期中、期末考試,高三月考的命題及評卷工作
3、積極參與我組的科研課題――湖南省基礎教育教研重點課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活動子課題。由組長負責建好地理組網站
我組要探討和實踐的是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利用網絡優(yōu)勢進行資料搜集和篩選、如何利用新的教學設備――白板,如何利用校園網絡的交互功能等實踐與思考
(三)、積極開展地理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改善蕭條的地理學習氛圍
1、開展全校性地理小論文大賽
2、由各備課組設計組織,開展具有年級特點的地理知識與技能競賽
3、利用學校網絡資源開展“地理新聞綜覽”活動。
(四)積極組織本組老師參加市級公開課的競賽和觀摹,為我校教師提供展示與學習的舞臺。(開課教師:校、市級骨干教師帶頭)
三、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地理教學計劃 第5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549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4分鐘,共有142位用戶關注,53人點贊!
關于熱門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四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網絡環(huán)境,完備的地理教具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對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學中應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興趣,并在教學中將知識地理與生活地理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以促進地理教學。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同時初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學會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小學基礎上的遞進。
初一學生從思維發(fā)展來看,已有較大飛躍,學習過程中多些穩(wěn)定因素,個別學生由于學習習慣較差,課堂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講話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但總體來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是有的,作業(yè)也能及時準確的完成。
三·教材內容及分析分析:
1·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本章屬于教材的緒論部分,第一節(jié)為“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第二節(jié)為“我們怎樣學地理”。分別從情感和技能兩個方面讓學生感知地理,說明地理學科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意義、
地理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本章的教學內容是為今后學習地理做情感上的鋪墊與準備,引導學生熱愛并親近地理學科。
教材通過“地理之謎”、“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生產建設”、“地理與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奇妙與親切,既能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又能激發(fā)學
習地理的強烈興趣,體現出“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地理知識處處有用”的特點。而第二節(jié)中“我們怎樣學地理”則通過引導學生畫學校地圖開始,從實際應用出發(fā)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工具—地圖的使用,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使學生不會感到地理僅僅是一門學科,同時是一項人生的技能。“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學會思考地理問題”、“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則將興趣與方法、情感與技能恰當的融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門有趣、有用、值得學、能學好的課程。
2·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陸變遷四部分。這些內容都是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同時又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知識,蘊含
著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是地理知識的基礎課,又是人生發(fā)展的奠基課。
“認識地球”一節(jié),教材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蘊含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材從地球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能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較全
面地介紹了地球。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人們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圖,并能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地圖。
“世界的海陸分布”一節(jié),教材首先通過“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南北半球圖等向學生展示地球的海陸分布,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和具體的數據,向學生傳遞了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及其面積比較,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體會了一種說明問題的方法。通過一系
列直觀與抽象圖片的結合展示,以及大洲輪廓圖的繪制等手段,讓學生對大洲大洋的面積、名稱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認識。
“世界的地形”一節(jié),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圖以及海拔和相對高度等概念,然后從運用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等概念入手,對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類型作了比較。在此基礎上重點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而等高線知識的學習,則為地形圖的學習以
及后續(xù)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知識的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等高線的判讀則對訓練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熱身。
“海陸變遷”一節(jié),教材分別從地表形態(tài)變化、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兩部分來說明,通過大量實例說明地表形態(tài)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大陸漂移假說到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是極好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素材,從假設到推理,再到實踐驗證,最終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一過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學方法。而魏格納的事跡,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難得案例。
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屬于人文地理內容,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最基本的內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數量、分布和人口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講述人種、語言、宗教、聚落等內容,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狀況,說明人口問題對環(huán)境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正確看待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了解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懂得尊重歷史和珍惜祖先留給我文化遺產。本章內容將在后續(xù)學習中自然滲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人文地理內容的高度概括,對后續(xù)的學習具有總領效果。而且這些內容與我們身邊所知、所聞的許多事情關系密切,建議教師授課過程中,注重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時事,通過追本溯源的學習方法,挖掘這些地理知識的歷史和現實體現,引導學生認識
一個多樣的世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宗教觀、人口觀、環(huán)境與發(fā)展觀。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yè)來說,他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
4·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氣候類型四部分內容,既自成整體,又是學習后續(xù)分區(qū)地理知識的重要基礎內容。本章在介紹氣候過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觀圖、示意圖、圖表、地圖等資料,并注意密切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引出
基本的科學道理,學生感悟了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研究過程。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看懂天氣圖、知道氣溫和降水的測定方法,會閱讀氣溫和降水曲線圖,了解主要降水類型,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
要氣候類型,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基本的氣候特點分析。
5·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異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狀況的基礎,本章引入世界的發(fā)展差異、國際合作、國際組織等政治經濟概念,為以后學習各大洲、認識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文地理概況起到基礎性作用。第一節(jié)“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初步引入國家的概念,主要講述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地區(qū)分布特點和經濟發(fā)展差異,并簡略分析了導致發(fā)展差異的原因;第二節(jié)“國際合作”,介紹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講述國際合作的基礎和重要性;第三節(jié)“重要的國際組織”主要介紹國際組織的產生及主要國際組織的宗旨和職能。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可以對國家、對世界有一個更深入、更完整地認識,從而通過現象了解世界發(fā)展變化的本質,理解合作與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為做一個“世界中的中國人”奠定基礎。
四·教學總體目標: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tǒng)計及運用其它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以及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
3、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4、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五·提高具體措施:
1、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每次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8、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9、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chuàng)優(yōu)秀課件。
關于熱門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務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進行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從“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四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同時,因地理課一直不受學生、家長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使得同學們難以認真學習地理。但是,因為學生剛剛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觸地理,所以讓同學們認識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課堂上好,還是可以讓學生重視這門課程的。再加上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體措施
1、抓好地理課堂教學常規(guī)。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虛心向外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7、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8、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9、爭取結合地理學科內容多點使用多媒體教學,以增強教學效率效果。
關于熱門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樹立校本教研意識為中心,整合各項常規(guī)工作,為全面提高教師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計劃制定的依據
1、學科教學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fā)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認識地理環(huán)境、學會地理思維、樹立環(huán)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2、學生現狀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同時初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學會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小學基礎上的遞進。
三、 本計劃應達到目標和力爭達到的目標
七年級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 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布、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 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qū)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tǒng)計圖表。
4. 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huán)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yǎng)全球觀念。
四、具體措施
1.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把課堂還給學生。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學會學習的課堂,是樸實、簡易的課堂:課堂上沒有學生的認真自學,不新授;沒有學生的充分獨立的思考,不交流;沒有發(fā)現學生學習的障礙,不講解。
課堂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
地理教學計劃 第6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362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0分鐘,共有143位用戶關注,32人點贊!
對初涉城市規(guī)劃理論的建筑學專業(yè)學生而言,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理論,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專業(yè)課程間缺乏聯(lián)系
在學習城市規(guī)劃學相關知識時,建筑學專業(yè)學生面臨著從建筑設計思維到規(guī)劃設計思維的轉換,但一些院校在設置城市規(guī)劃原理這一理論課程與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這一設計課程時,在時間上沒有良好的銜接,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方案設計脫節(jié),較難領會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設計尺度和規(guī)模的變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學生在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的過程中考慮不全面,難以在建筑密度、容積率等規(guī)劃技術指標與實際空間之間建立正確的對應關系,設計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二)專業(yè)課程與關聯(lián)課程間缺乏聯(lián)系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對建筑學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科理論的講授,缺少對相關知識(經濟、社會、環(huán)境、公共管理等)的啟發(fā)性引導,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系統(tǒng)、學習與實踐聯(lián)系不夠緊密、片面注重圖紙表達與圖面效果,而非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區(qū)與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拋開城市論小區(qū),忽視小區(qū)與周邊地區(qū)與設施的互動和影響關系,導致學生缺乏整體與區(qū)域意識。
(三)封閉的教學模式與實踐缺乏聯(lián)系
封閉的教學導致學生在居住區(qū)規(guī)劃中不了解房地產項目的開發(fā)及市場需求,出現不重視住宅選型、戶型與居住區(qū)定位不匹配,容積率設定與地段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等問題。學生主觀地認為城市規(guī)劃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實際上城市規(guī)劃兼具工程藝術和公共管理性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城市規(guī)劃方法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成熟深化,與政府政策、經濟形勢以及社會需求密切相關,與人的思想與行為模式密切相關。因此,對已建成的居住小區(qū)進行系統(tǒng)調研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主動的、有針對性的調研,可以了解到與居住區(qū)規(guī)劃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等知識,對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二、教學模式改革對策
基于時代的發(fā)展及城市規(guī)劃的學科特點,針對建筑學專業(yè)學生在學習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這門課程所出現的問題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筆者總結出開放性、系統(tǒng)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
(一)增強課程的開放性
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在實際的城市規(guī)劃項目中,從立項到實踐,一般包括項目策劃、方案設計、方案實施等階段,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注重方案設計而忽視其他階段。因此,應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初步調研、專題調研、模擬方案評審等內容,與方案設計階段相銜接,有助于學生快速地從建筑設計向城市規(guī)劃設計轉換,初步掌握城市規(guī)劃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課程組織的開放性。城市規(guī)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協(xié)作與獨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設計過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資源整合—獨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顧思考的過程,從而達到有效學習。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安排建筑設計理論、城市規(guī)劃設計不同學科方向的研究生參與本科生課堂教學輔導,以增加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間學生的交流,從而加強本科生的學習效果。
(二)增強課程的系統(tǒng)性
針對專業(yè)課程與關聯(lián)課程間缺乏聯(lián)系的問題,應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增強課程的系統(tǒng)性。在縱向上,教師應從宏觀到微觀講授不同層面城市規(guī)劃的編制過程和內容,使學生有意識地考慮在實際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影響和限制因素。在橫向上,應建立以設計類課程為主干,以理論類、技術類和藝術類等關聯(lián)課程為輔助的教學系統(tǒng)。在設計課程中引入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課程,引導學生在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中針對不同區(qū)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進行綜合考慮,使學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統(tǒng)籌公共利益與市場需求的設計方法。此外,將城市規(guī)劃原理授課時間由原來的大三上學期調到大三下學期,與大四上學期的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課程相銜接。做到內容講授的系統(tǒng)性,逐步加強學生的城市設計意識,提高學生協(xié)調群體建筑與城市空間、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三)增強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知識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生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取知識,教學過程逐漸體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等特點,這打破了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傳輸的傳統(tǒng)傳播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新型教學模式。筆者通過建立固定流平臺和永久性共享平臺,打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固定流平臺:在課程初期,教師利用三到四個課時結合設計任務書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講授,接著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時間用于學生的階段性方案匯報和討論。永久性共享平臺:把建筑學專業(yè)的學生以班級、年級分成不同單元,將學生優(yōu)秀作品、案例和專題研究儲存到移動硬盤或光盤中,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對已有成果進行有效利用,為今后建立網絡硬盤做準備。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與學類似于將知識輸送和接收的過程,教學手段相當于運送知識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傳輸效果不同,因此應采取換乘式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即在一門課程的不同階段采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體驗、交流、論證與研究,從而打破被動灌輸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選擇因教學階段的不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使學生快速吸收和運用知識,并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綜合素質。
三、開放性、系統(tǒng)性、多樣性教學模式的實踐
在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的課程實踐中,筆者將開放性、系統(tǒng)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進行多次實踐,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就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課程來說,教學過程分為課堂講授、小組調研、快題設計、小組匯報及規(guī)劃設計五個階段,筆者將案例式教學法、碰撞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與各個教學階段進行交替和結合(表1),后四個階段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分組的人數采用4-1-4-2人的組合形式,即學生4人完成一份調研作業(yè)及調研匯報、1人完成快題設計、2人完成一份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方案,這種有分工有協(xié)作的分組學習方式,既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又加強了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機會。在課堂講授階段,教師首先對比講解前沿理論與傳統(tǒng)理論,在此基礎上引用經典案例做針對性講解,期間設定多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如關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問題,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經驗之后才能有較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案例講解過程中,通常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并引導其在案例調研的過程中進行論證和體驗。在學生對居住區(qū)規(guī)劃的理論知識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后組織學生進行初步調研。在初步調研階段,教師在擬定設計任務書的同時擬定調研任務書,要求學生針對當前商品住房供應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學習房地產開發(fā)項目策劃及項目評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區(qū)位條件、對地塊出房率的期待、房產營銷策略與賣點)。學生在實際調研與項目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市場定位預測,根據項目區(qū)位、交通現狀,預測居住區(qū)入住人群及入住強度。以初步調研作為基礎,學生在方案設計時將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與住宅建筑設計、公共建筑設計相結合,設計與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適應的住宅戶型、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綠地與公共交往空間。學生通過對房地產開發(fā)的項目策劃和評估過程的學習,可以彌補封閉課堂講授的不足,在方案構思過程中目標明確、腳踏實地。通過課堂講授及初步調研,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建筑設計轉換到規(guī)劃設計,對于一些有關尺度或較難理解(如無障礙設計、停車場及公共交往空間的專題)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搜集、測量、問卷調查、體驗等方式進行專題研究。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的無障礙專題研究中,學生采用體驗盲人、盲人按摩院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設施配置情況進行調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設置、盲道在交通復雜地段的安全性等內容;在停車場設計專題中,學生把立體停車和殘疾人停車作為一個重要關注點進行研究,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停車位設置的合理尺度,通過立體停車的調研和立體停車的軟件模擬學會合理設置立體停車;在公共交往空間專題研究中,學生體驗到部分規(guī)劃設計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對公共空間改進的自發(fā)性,從而主動思考并調整自己的設計方法。專題研究既提高了學生對社會問題認識的敏銳性與對設計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學生主動將理論研究與方案設計相結合。當學生對房地產開發(fā)的流程以及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的要點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依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區(qū)設計方案后,在快題階段,學生通過獨立設計對自己的掌握情況做出初步檢驗。之后由教師組織模擬評審,分小組進行調研及快題匯報,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點評,由此來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快速設計能力。最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一份規(guī)劃設計方案,此時的方案較為成熟和完善。
四、結語
地理教學計劃 第7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710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8分鐘,共有252位用戶關注,45人點贊!
1986年和1992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govt. of india, 1986&1992)把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放在優(yōu)先地位。印度《憲法修正案》第83條規(guī)定,6-14歲的兒童享有受教育權(sadagopal, 2002: p. 1)。在全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印度在宏觀和微觀方面都實施了很多有關全民教育的計劃項目(mukundan, 2004)。這些計劃項目關注初等教育入學人數和在讀人數的增長、學校出勤人數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的強烈需求。而且,不僅在邦和地區(qū)內部盛行關注學生出席人數和學生所取得的成就,對于學生成績相對較低等問題,邦和地區(qū)政府也都給予了特殊關注。
為了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印度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由總理任主席、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部長任副主席的“國家初等教育代表團”。在邦一級也成立了由各邦行政長官組成的類似代表團。一些計劃和項目經過多年的實踐后,為制定符合憲法授權的教育目標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這些計劃和項目包括人力資源開發(fā)區(qū)域拓展教育項目(aiep)、初等教育課程更新項目(pecr)和社區(qū)參與教育發(fā)展活動項目(dacep)。70年代和80年代制訂了通向全面發(fā)展的初等教育項目,近年來還有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計劃(appep)、bihar邦教育計劃(bep)和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計劃(dpep),等等。除此之外,還制訂了由中央資助的免費午餐計劃,保障在全國范圍內提供諸如教室、黑板等最基本教學用品計劃,教師教育發(fā)展計劃以及其它一些非正式的教育計劃。
比較1950-1951年與1999-2000年國家對初等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自從1950-1951年國家啟動經濟和社會計劃的重大舉措以來,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1950-1951年 1999-2000年
2,100,000所小學有5,380,000名教師 6,420,000所小學有1,919,000名教師
13,596所小學高年級學校有85,496名教師 198,000所小學高年級學校有12,980,000名教師
小學生注冊人數超過19,154,000名(注冊率達到42.6%) 小學生注冊人數超過1,136,120,000名(注冊率達到94.9%)
小學高年級注冊人數31,200,000名(注冊率為12.7%) 小學高年級注冊人數420,650,000名(注冊率為58.8%)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機構(ncert),2005年,第3頁]
另外,印度政府還在以下幾方面采取了措施:聘用了30多萬名教師、建造了20多萬座校舍,建立了400多個區(qū)級教育培訓機構,在271個地區(qū)實行了初等教育計劃,使退學率由1960-1961年的65%減少到1999-2000年的40.3%。
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進一步鞏固以上各種計劃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成績,印度政府在2000年頒布了全民教育計劃(ssa),全民教育計劃的目標是加速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全面的、覆蓋了全國各區(qū)的小學和小學高年級層面的項目。全民教育計劃以為社區(qū)提供有質量保證的初等教育為使命,旨在提升學校系統(tǒng)的運作能力。由于一些邦沒有資金來源,無法建立像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計劃(appep)、bihar邦教育計劃(bep)、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計劃(dpep)等這樣的教育項目;另一些邦即使有教育資金,但那些居住在城市貧民區(qū)的人們無法從這些教育計劃項目中獲益,實施全民教育計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民教育計劃的內涵、目標與基本特征
(一)全民教育計劃的內涵
全民教育計劃是:為普及小學教育而提供的一個清晰的時間框架;針對全國對基礎教育質量的需求而做出回應;通過基礎教育為促進社會公正提供機會;使村教育委員會以及地區(qū)教育研究機構、學校管理委員會,家長與教師協(xié)會,母親委員會,村(組)自治委員會以及其它基層組織有效參與小學管理;表達在全國普及小學教育的一種政治意愿;中央、邦和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合作;為邦政府制定初等教育政策,并在實踐中得以實施提供機會;同扶貧機構和民政部門一起,使全民教育計劃體現在教育部門的規(guī)劃中,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二)全民教育計劃的目標
全民教育計劃的具體目標包括:在教育擔保中心的幫助下,在偏僻地區(qū)建立學校,從而使所有偏遠地區(qū)的適齡學生在2003年前重返校園;到2007年所有兒童接受完整的五年小學教育;到2010年所有兒童接受完整的八年小學教育;強調“生活教育”,關注小學教育質量滿意度;2007年在小學階段、2010年在初中階段彌合性別和社會階層的差距;到2010年力求不讓一個小學生輟學。
(三)全民教育計劃的基本特征
全民教育計劃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央和邦一級的機構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改善由上至下的政策傳達體制;持續(xù)的財政支持,即中央與邦政府長期的財政支付比例在第九個五年計劃(1997-2002)達到85∶15,第十個五年計劃(2002-2007)達到75∶25,以后將達到50∶50;通過村教育委員會、地區(qū)政府研究機構以及其它一些諸如婦女組織等地方團體的有效參與,由社區(qū)決定與學校相關的教育事務;以國家教育研究培訓機構、國家教育計劃管理機構、國家教師教育機構、邦教育研究培訓機構、邦教育管理與培訓機構以及地區(qū)教育培訓機構為主導,加強機構能力建設,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社區(qū)對所有實施情況的監(jiān)督有著極強的透明度;社區(qū)把居住戶作為基本單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計劃;計劃制定的一個主流是對女童的教育給予關注,并對教育落后地區(qū)的女童教育有專門的論述;注重使在宗教和語言上占少數的族裔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教育貼近生活,關注“生活教育”;認識教師角色的重要性,并關注教師人力資源發(fā)展的需要;為制定地區(qū)小學教育計劃(deep)做準備,并能體現出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部門的投資情況。
二、全民教育計劃的實施機制和管理結構
實施全民教育計劃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使目前的教育結構和機制更靈活、更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教育計劃實施機制,從而能夠為所有學齡兒童提供有質量保證的初等教育。現有教育組織從國家到最基層都有責任實施全民教育計劃。不同層面的組織結構包括:
(一)國家層面
國家層面的組織機構包括:1、總委員會,在印度總理領導下,由人力資源開發(fā)部(hrd)部長任副主席。2、執(zhí)行委員會,由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部長領導。3、初等教育局,由初等教育局秘書領導,并配備7-8名主任、副秘書、教育顧問等。4、學術和技術支持委員會,由國家教育研究培訓機構(ncert)、國家教育計劃管理機構(niepa)、國家教師教育機構(ncte)以及印度教育顧問有限公司技術支持小組等組成。
(二)邦一級層面
邦一級主要負責全民教育計劃的實施及管理。通常邦政府利用現有不同層級的教育組織結構開展工作,這些組織機構包括:1、邦總管理委員會,由邦行政長官領導。2、邦實施委員會,印度的每個邦都設有邦實施委員會。除一兩個邦有獨立的邦初等教育計劃外,其它各邦都建有并在實施邦初等教育計劃。邦實施委員會由秘書長、教育秘書以及教育專員領導。3、邦項目辦公室,通常由教育部長、邦公共教育指導主任領導。然而,在設有初等教育計劃的邦,可以利用初等教育計劃項目辦公室實施全民教育計劃。4、學術和技術支持,由邦教育研究和培訓委員會(scert)、邦教育管理和培訓機構(siemat)以及人力資源小組提供,在一些邦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
(三)地區(qū)一級層面
1、在地區(qū)一級層面建立了由zila parishad區(qū)的行政首長、主要執(zhí)行官員以及區(qū)地方法官領導下的地區(qū)項目計劃實施協(xié)會。2、教育官員對初等教育全民計劃的實施負責,而在實施邦初等教育計劃的一些邦,地區(qū)項目辦公室也參與初等教育全民計劃的實施。3、學術和技術支持,由區(qū)教育機構、區(qū)人力資源小組以及其它專業(yè)機構完成。
(四)街區(qū)一級層面
街區(qū)教育官員負責街區(qū)全民教育計劃的實施。在每個社區(qū)劃分不同的街區(qū),已經成立了或正在成立的街區(qū)人力資源中心(brc)負責提供學術和技術上的支持,并負責對不同領域的職員進行培訓,同時負責為小組人力資源中心(crcs)以及學校提供學術幫助。
(五)小組一級層面
大約10-12所學校組成一個小組。像街區(qū)人力資源中心(brc)一樣,每個小組已經成立或正在組建在人力資源協(xié)調中心(crcc)領導下的小組人力資源中心(crc)。小組人力資源中心通常設在小學校內,并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它負責了解、調查全民教育計劃活動的實施情況,并為學校提供面對面的學術幫助,組織開展教師經驗交流的學術論壇活動。
(六)村、學校一級層面
在學校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運轉等方面,村教育委員會(vec)、panchayati raj村研究機構(prj)、學校管理委員會(smc)以及家長與教師協(xié)會(pat)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三、全民教育計劃實施的有關條款、標準及規(guī)定 在討論制定全民教育計劃實施的有關條款、標準及規(guī)定之前,有必要在以下幾方面給予重視:第一,每個區(qū)應擬定區(qū)初等教育計劃,參與全民教育計劃的制定,其中包括每個區(qū)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將要采取的干預措施,以確保初等教育質量。第二,地區(qū)對邦政府提供的財政預算有優(yōu)先使用權。第三,所有由國際上和其它機構提供的資源應體現在計劃中。第四,對財政預算的評估應與全民教育計劃所涉及的條款緊密相關。
為實施全民教育計劃所制定的條款和有關規(guī)定,體現在滿足普及教育的需要、保證入學人數、控制輟學人數以及提高初等教育質量等方面。1、成立新學校。邦政府條款規(guī)定,應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一所步行在一公里范圍內的學校,并在大約有300名人口的居住區(qū)內建立新學校;如果有足夠的小學生源,應提供一所小學高年級學校和兩所小學校。2、提供可供選擇的教育服務設施。在居住區(qū)內建立“教育擔保中心”(egs),負責管理15-20所學校范圍內達到入學年齡又不能入學的學齡兒童。指派一名兼職教師管理運作此中心。如果學齡兒童的人數超過40名,那么可以再指派一名兼職教師。這樣的中心如果經過2到3年的成功運作,可以轉制為一所小學校?!敖逃x擇和革新中心”以提升地段人口的教育水平為目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社區(qū)的需要,開展如“彌補小學缺失課程計劃”、“重返校園計劃”等革新項目。3、教師聘用。在小學每40個學生配備一名教師。這項條款對偏遠的宗族部落地區(qū),可適當放寬條件;在小學高年級組每個班應配備一名教師;如果因為入學人數的增加而需要聘用新教師,應首先得到邦政府的批準;除了全職小學教師外,如果邦政府仍然急需教師,可聘任兼職教師;在每個區(qū)聘用新教師之前,應合理安排現有的教師。4、提供免費的教科書。所有的女童、計劃內的適齡兒童以及部落地區(qū)的兒童都應得到邦政府提供的免費的教科書。如果政府沒有提供免費教科書,那么每個孩子每年可以得到150盧比的補償。5、教學設備。為新學校提供10000盧比的資金;為新成立的小學高年級學校和已經成立的但沒有加入“最低教學設備保障項目”的學校提供50000盧比的資金。6、給予學校撥款。每一所小學和小學高年級學校每年能獲得2000盧比的撥款,用于更新功能失調的學校設備和購置圖書。7、給予教師撥款。每所小學和小學高年級學校的每位教師每年可獲得500盧比的撥款。8、教師培訓。有三種全民教育計劃所期望的教師培訓形式:一是所有的教師能夠接受為期20天的在職培訓;二是為未經過培訓的在職教師提供為期60天的知識更新培訓;三是為新教師提供為期30天的上崗培訓。此外,如果當地根據實際需要、具有正當理由而希望得到其它形式的培訓,可以列入計劃中。9、科研、評估和監(jiān)督。每所學校每年用于與初等教育相關的各個不同層面的科研經費1400盧比,比如創(chuàng)新活動、學校發(fā)展以及一些微觀計劃等項目的開展。10、社區(qū)領導培訓。計劃中提到,每個村可以有8人獲得為期2天的培訓,并可提供每天30盧比的資金。這樣的培訓可以由地區(qū)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舉辦。11、特殊教育的需要。全民教育計劃條款規(guī)定,每年為每個殘疾兒童提供1200盧比,使他們能夠接受教育。12、革新。全民教育計劃條款規(guī)定,提供給每一個地區(qū)的每一個革新項目1500000盧比的資金,主要用于兒童早期護理和教育、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兒童教育、女童教育、小學高年級的計算機教育等四方面的研究。13、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建設包括教室、新校舍以及飲水設備的建設?;A設施建設對改善學校、街區(qū)以及村組的公共設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村和學校一級的建設工程,都在當地社區(qū)的協(xié)作下完成。此外,每年每所學校還將獲得5000盧比用于修繕學校設施。
四、為提高初等教育質量所做出的努力
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到目前為止這個計劃關注更多的是為兒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入學人數和防止輟學等方面,而在某種程度上對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效率和學生取得的成績缺乏關注。因此,在關注入學人數、防止輟學等方面的同時,應把重點放在提高初等教育質量上。為此,全民教育計劃提出了一個針對教育質量做出的完整的、全面的計劃,提倡通過分權和社區(qū)在學校管理和實施中所具有的靈活多變的特點,對學校進行干預。這就意味著干預和實施計劃,一方面要關注初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須攜起手來,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提高入學人數和防止輟學人數增加。
對全民教育計劃有關條例的探討表明,對提高教育質量的各項活動,政府在機遇和財政等方面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梢钥偨Y為:1、改善學齡兒童校內外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改善飲水設施和修繕廁所等條款。2、主要通過合理的教師流動、新教師以及兼職教師的聘任等途徑,確保學校所需教師的人數。3、通過重建和改革與教師實際需要相關的教師培訓制度,增強教師的工作勝任力。4、為了切實提供基于需要的教師培訓,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建立地區(qū)人力資源中心和小組人力資源中心,并深入教學第一線為教師提供幫助和指導。5、計劃中實施的課程改革與2000年由國家教育研究機構(ncert)根據地區(qū)實際適當修改后而提出的“國家學校教育課程改革框架”相適應。(確保女童和所有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兒童享受免費的教材資料,邦和地區(qū)一級也要根據環(huán)境和實際需要,為特殊教育群體提供保障)全民教育計劃號召在地區(qū)級層面實施課程改革分權計劃。6、關注“生活教育”,使教育貼近生活。7、確保一些有活力的專業(yè)機構加入到計劃中來,例如國家教育研究培訓機構(ncert)、國家教育計劃管理機構(niepa)、國家教師教育機構(ncte)以及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等。8、通過為學校和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提高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水平。9、強調兒童從早期到小學高年級這一階段的教育。10、為了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初等教育質量,特別是加強對教育質量的相關干預,全民教育計劃提出了在各個不同層面推行教育改革的設想。11、重視科研、文件和評估特別是對學生的評估。12、對全民教育計劃的監(jiān)督指標已經得到認可。國家教育研究培訓機構提出了對計劃進行監(jiān)督的戰(zhàn)略性指標,國家教育計劃管理機構提出了對質量進行監(jiān)督的適用性指標。在監(jiān)督過程中,由經邦一級政府認證的專業(yè)機構給予幫助和指導。
由于效率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是滿足不同地區(qū)教育需求的決定因素,全民教育計劃在效率和創(chuàng)建完善管理信息系統(tǒng)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分權的計劃和實施需要能夠提供各個不同層面的不同信息,以確保在各個層面上都形成良好的功能機制。
五、結論
通過努力,全民教育計劃最終試圖創(chuàng)建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確保初等教育質量的計劃,把讓6-14歲的兒童接受教育作為計劃中的一部分,還規(guī)定了改善學習環(huán)境,加強教師工作勝任力和對他們進行一線教學指導,進行課程改革,在教育學、教育科研以及革新活動等方面的改進與提高等內容。
全民教育計劃強調如何使目前的教育管理組織結構更有意義、有效率以及更加靈活多變。目前,在邦和地區(qū)層面已經形成了具體實施全民教育計劃的組織結構:邦教育研究培訓機構,地區(qū)教育培訓機構,地區(qū)人力資源中心以及小組人力資源中心等,它們在提升初等教育質量方面發(fā)揮了作用。
全民教育計劃為每個區(qū)提供機會,使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制定初等教育計劃和實施地區(qū)干預。每個區(qū)制定的初等教育計劃條例(deeps),就是針對其不同情況所給予的支持與關注。條例規(guī)定了建立新學校,為學校提供設備保障,保證專兼職教師人數,為所有偏遠地區(qū)少數民族和女童提供免費的教科書,為教學提供資金和資料,提供保證學校發(fā)展的撥款等內容;同時提出了全面的教師培訓、教研和監(jiān)督計劃,開展革新項目并對項目進行管理,對社區(qū)領導進行培訓以及為殘疾兒童提供一體化教育等要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計劃還規(guī)定了校園建設、地區(qū)人力資源中心和小組人力資源中心的辦公樓建設以及教室、廁所、飲水設施等方面建設的內容,并設立基金用于維護學校建設。
盡管這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得到了承認并對難以觸及到的群體給予充分的重視,但今后仍應在“怎樣實施”和“如何實施”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加強各個機構和個體的能力建設,包括計劃的制定、項目的實施和監(jiān)督,特別是對不同層面的分權管理;同時確保教育擔保中心能夠吸納不同層面的兒童,確保他們能夠通過與全日制小學的學生們相當的教育革新項目接受教育。因此,要加強對這些機構和中心的有效的、持續(xù)的培訓,以提高他們對社會需求的勝任力。
為分享共有資源和專業(yè)知識,需要加強網絡工作機構的建設,因為資源和知識的共享可以更直接地幫助學校、教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全民教育計劃融各方努力與各項計劃于一體,是一項重要的戰(zhàn)略性計劃。因此,需要盡最大努力,對不同層面的政府機構和村級機構進行合作和干預,尤其在地區(qū)一級,要促使地區(qū)間的項目官員們在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等方面發(fā)揮作用。
注釋:
①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a) . 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②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b)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③india, government of. ( 1992)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④india, government of. ( 1993) . report of cabe committee 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⑤india, government of. ( 2004) . sarva siksha abhiyan: a programme for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ual for planning and appraisal.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⑥mukundan, m.v. ( 2004) . edu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india' s kerala state.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⑦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 . ( 2005) . modules on quality dimension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 ssa. new delhi: ncert.
地理教學計劃 第8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78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249位用戶關注,20人點贊!
2005年3月
初中數學總復習是完成初中三年數學教學任務之后的一個系統(tǒng)、完善、深化所學內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重視并認真完成這個階段的教學任務,不僅有利于升學學生鞏固、消化、歸納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業(yè)學生的實際運用。同時是對學習基礎較差學生達到查缺補漏,掌握教材內容的再學習。因此特制訂本計劃,以便實施教學總復習有計劃、有步驟。
一、緊扣大綱,精心編制復習教案
初中數學內容多而雜,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蓋在三年的教科書中,學生往往學了新的,忘了舊的。因此,必須依據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和系統(tǒng)化的知識要點,精心編制復習計劃。計劃的編寫必須切合學生實際??刹捎没A知識習題化的方法,根據平時教學中掌握的學生應用知識的實際,編制一份滲透主要知識點的測試題,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獨立完成。然后按測試中出現的學生難以理解、遺忘率較高且易混易錯的內容,確定計劃的重點。復習計劃制定后,要做好復習課例題的選擇、練習題配套作業(yè)篩眩教師制定的復習計劃要交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再按自己的學習實際制定具體復習規(guī)劃,確定自己的奮進目標。
我們在組織全組老師編寫資料的時候,圍繞著以下三點構想:
1.全面性 雖然我們不敢說“一冊在手,別無所求”,但我們堅信對你是有多多少少幫助的。由于我們圍繞著:①對考試的熱點作認真分析;②對知識點做細致整理;③對2005中考的動態(tài)分析等編制理念,同時,我們在編制安排上本著:著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務于學生等想法,按照分課時將教案和學案在一本中設計的原則,使我們老師在使用的時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鑒價值。
2.可操作性 我們在整個復習中,設置三個階段①基礎知識積累階段:題目的難度大概是中考題目中的70%的基礎題目;②專項知識整理階段:題目的難度大概是中考題目中的20%---30%的應用題目;③實戰(zhàn)演練階段(借助一份中考試卷的解答指導試卷的解讀技巧)
3.互動性 在編制這本復習書的時候,為了充分體現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開辟四個特色欄目:“自我診斷”“警鐘長鳴”“師生對話”“機動園地”,以便我們老師在使用的時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課程資源。
4.資料新 我們這本復習用書中的所有例習題,均來源于 ①從2004年各地中考題中采用優(yōu)中選優(yōu)的原則選擇50% ,②從其他有關資料中精選20% ,③我們學校老師原創(chuàng)自編習題約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統(tǒng)掌握基礎知識三、系統(tǒng)整理,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總復習的第二階段(3月27號——4月20號),要特別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初中數學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及相互轉化關系,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yōu)橄到y(tǒng)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例如,初三代數可分為函數的定義、正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二次不等式;統(tǒng)計初步三大部分。幾何分為4塊13線:第一塊為以解直角三角形為主體的1條線。第二塊相似形分為3條線:(1)成比例線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3)相似多邊形的判定與性質;第三塊圓,包含7條線:(4)圓的性質;(5)直線與圓;(6)圓與圓;(7)角與圓;(8)三角形與圓;(9)四邊形與圓;(10)多邊形與圓。第四塊是作圖題,有2條線:(11)作圓及作圓的內外公切線等;(12)點的軌跡。這種歸納總結對程度差別不大、素質較好的班級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去作,即由學生“畫龍”,教師“點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級由教師歸類,對比講解,分塊練習與綜合練習交叉進行,使學生真正掌握初中數學教材內容。
四、集中練習,爭取提高應試速度
梳理分塊,把握教材內容之后,即開始第三階段的綜合復習(4月20號——5月20號)。這個階段,除了重視課本中的重點章節(jié)之外,主要以反復練習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常以章節(jié)綜合習題和系統(tǒng)知識為骨干的綜合練習題為主,適當加大模擬題的份量。對教師來說,這時主要任務是精選習題,精心批改學生完成的練習題,及時講評,從中查漏補缺,鞏固復習成效,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選綜合練習題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選擇的習題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規(guī)律性。第二,習題要有啟發(fā)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如,角平分線定理的證明及應用,圓的證明題中圓周角、圓心角、弦心角、圓冪定理、射影定理等的應用都是綜合性強且是重點應掌握的題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補缺,達到掌握最佳效果 我們堅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獲的一定是豐收的喜悅。
地理教學計劃 第9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4076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1分鐘,共有191位用戶關注,20人點贊!
根據《*市教育局關于印發(fā)〈*市2009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與高中招生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市2009年體育中考實施方案〉的通知》、*市教育局、物價局、財政局《關于下達2009年市區(qū)高中段學校招生計劃的通知》及*市招生委員會《關于做好2009年全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報名與考試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現就2009年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見,請遵照執(zhí)行。
一、組織機構
為加強對2009年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領導,決定進一步充實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力量,調整充實后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由程衛(wèi)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各普通高中學校招生計劃
市區(qū)公辦普通高中總招生數為5028人,其中指令性計劃3611人,擇校生1417人。民辦普通高中總招生數1200人。各校具體招生計劃詳見*市教育局、物價局、財政局《關于下達2009年市區(qū)高中段學校招生計劃的通知》。
*一中面向市區(qū)招收體育特長生18名,藝術特長生2名;*二中面向市區(qū)招收體育特長生10名;*三中面向市區(qū)招收體育、藝術特長生各11名;*高級中學面向全市招收美術特長生2個班共80名,面向市區(qū)招收體育特長生10名;杜澤中學面向市區(qū)招收體育、藝術特長生各5名。
為鼓勵各地辦好優(yōu)質高中,*一中、*二中面向各縣(市)招收的擇校生數應嚴格控制在面向該地區(qū)指令性計劃數的10%以內。
三、報名、考試及閱卷
報考普通高中的考生必須參加全市統(tǒng)一組織的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和綜合素質測評。報名及學業(yè)考試按市招委辦公室《關于做好2009年全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報名與考試有關事項的通知》(衢招辦〔2009〕2號)辦理。
學業(yè)考試試卷由市教育局牽頭組織評閱,逐步創(chuàng)造條件實行網上閱卷。學業(yè)考試成績根據衢招辦〔2009〕2號文件精神,只通知考生本人,考生也可于2009年6月20日17時后通過*教育網等查詢。要加強學業(yè)考試信息管理,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學業(yè)考試成績對學校進行排隊,各初中學校不得以考試成績對教師和學生排名,考試成績不得向社會外傳或公布,制止對學業(yè)考試成績的各種炒作。
四、志愿填報辦法
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分兩個批次進行。第一批次為*一中、*二中、*三中、*高級中學等四所省等級重點中學;第二批次為杜澤中學、大洲中學、*華茂外國語學校、菁才中學、仲尼中學。各學校要加強對考生填報志愿的指導,鼓勵考生在兩個批次中都填報志愿。
志愿填報的具體辦法是:考生在學業(yè)考試之后分數揭曉之前填報志愿,每位考生每一批次可按順序最多填報兩個志愿。在第一批的四所招生學校中,考生既可單報其中任何一所學校;也可在*一中、*二中和*三中這三所學校中選報其中的一所,再兼報*高級中學(*一中、*二中和*三中這三所學校不可同時兼報,否則視考生志愿無效)??忌氄J真填涂機讀《志愿卡》,在每個學校的志愿欄后邊“擇校”欄中考生須明確注明是否愿被該校錄取為擇校生。
《志愿卡》是考生調檔的依據,錄取時以涂卡信息為準。考生本人填涂錯誤由考生本人負責。
志愿填報具體時間為6月15-16日(周一、周二)。志愿由學生本人根據自己意愿填報,并經家長審核,家長和學生分別簽名,否則作無效處理?!吨驹缚ā酚?月17日分別交柯城區(qū)教體局、衢江區(qū)教育局,由兩區(qū)錄入計算機后于6月18日(周四)統(tǒng)一交市教育局招生辦和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存檔。志愿一經填報,任何人不得更改。
五、關于政策性加分
符合政策性加分條件(政策性加分條件詳見衢市教綜〔2009〕15號)的考生,須憑原始證件和復印件,經所在初中學校初審后,由初中學校報所在區(qū)教體(育)局,經所在區(qū)教體(育)局統(tǒng)一審核、匯總、造冊(包括考生姓名、報名序號、畢業(yè)學校、加分項目、加分值),并加蓋公章后,連同原件、復印件于5月30前報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復核。不按時上報的按自動放棄處理,責任自負。復核結果在考生原初中學校、區(qū)和市教育網上公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其中“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臺胞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須經當地民宗、臺辦等部門審核;“駐地部隊團以上干部、榮立二等功或三等戰(zhàn)功以上、被大軍區(qū)級以上或省級(含省級)以上表彰、因公犧牲或致殘(六級以上)、從事飛行或艦艇等艱苦工作、駐海島部隊的軍人子女”由考生家長所在單位統(tǒng)一初審造冊后報市軍分區(qū)政治部審核,再反饋給兩區(qū)教體(育)局統(tǒng)一匯總、造冊上報復核。
六、錄取的原則和辦法
(一)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在市區(qū)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一領導下,堅持全面衡量、綜合評價、尊重選擇、適者錄取的原則;以學業(yè)考試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重要依據,實行統(tǒng)一錄取。
(二)要求升入其他普高的學生,其綜合素質測評各項目必須全部合格;其中要求升入省一級重點中學的學生,在此基礎上須獲得兩個a級以上。
普通高中學校在達到綜合素質測評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據其志愿、學業(yè)考試成績、綜合評語等,進行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當最低錄取分數線出現并列分而超過計劃招生數時,按考生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從高到低錄?。蝗缈忌Z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仍相同,再按考生綜合素質測評項目獲a等第數量從多到少錄取。
(三)根據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進程安排,有關普高學校擬錄取的免試生和體育、藝術特長生名單(附相關材料)在5月30日前報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
(四)*一中、*二中、*三中和*高級中學面向市區(qū)的指令性招生計劃(減去經審定同意錄取的免試生)的60%的指標用于分配錄取,分配名額依據應屆畢業(yè)生人數和向農村初中傾斜等原則分解到市區(qū)各初中。分配錄取總數的70%以應屆畢業(yè)生人數為基礎向所有初中學校(含民辦初中)分配,30%再向農村初中分配(指標分配數額另行通知),實行分校錄取,分配錄取生錄取線控制在招生學校正取生最低控制分數線25分以內,未完成的分配錄取指標轉為統(tǒng)招計劃。錄取時先錄取指標分配生,后錄取統(tǒng)招生。享受指標分配生政策的對象必須為符合學業(yè)考試報名條件且在該校讀滿三年的應屆畢業(yè)生。自2010年起,重點普通高中指令性招生計劃指標分配將繼續(xù)堅持向農村傾斜的原則,并與初中學校的畢業(yè)生人數、參加學業(yè)考試的報考率、學業(yè)考試文化科的全科合格率和優(yōu)秀率、后20%的學生比例、學校規(guī)范辦學情況等因素掛鉤,以發(fā)揮評價機制在引導各初中學校規(guī)范辦學行為、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輕負擔高質量等方面的導向作用。
(五)中考成績揭曉后,依據指令性招生計劃、學生志愿、學業(yè)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劃定各招生學校指令性計劃的最低控制分數線、指標分配錄取生的最低控制分數線,并同時確定擇校生的最低控制分數線。錄取時首先依據考生第一志愿,第一志愿不足的由第二志愿替補,按學業(yè)成績從高到低,以招生計劃數的適當比例打印出各招生學校的投檔名單,由學校研究確定擬錄取名單,報市區(qū)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并加蓋“*市教育局高中段學校錄取專用章”后生效。各招生學校據此印發(fā)錄取通知書(各校自行印制)并辦理新生學號、高中會考等學籍管理手續(xù),并及時將新生信息輸入學生電子管理系統(tǒng)。未錄取考生的解釋及遺留問題由招生學校負責解決。
普通高中擇校生的錄取與該校同批次進行,擇校生只能錄取填報本校擇校志愿的考生。
(六)各初中學校要依托中小學生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平臺,加快完善學生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為逐步實現學生檔案電子化轉移創(chuàng)造條件。認真做好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與新課程實施情況的相銜接,學校應當為每位初中畢業(yè)生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冊》,并在9月15日前將其提供給各招生錄取學校?!秾W生成長記錄冊》應全面全程記錄學生在初中階段各方面的成長情況,內容包括各學期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表現、獎懲情況以及反映個人特長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獲獎證書等。
(七)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在中小學切實抓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通知》(教民廳〔2008〕1號)和省民族團結教育會議的要求,*一中繼續(xù)面向全市定向招生20名,開展民族團結政策教育試點。為更好地扶持農村初中學校,使更多的農村學生能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二中對全市農村初中在招生上實行傾斜政策,對當年有三個以上畢業(yè)班的全市農村初中盡可能正取1名應屆畢業(yè)生。對象為填報*二中志愿、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生或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科學研究、體育、藝術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定向招生指標全市限40名以內。定向招生的具體辦法由招生學校與各縣(市、區(qū))教育局協(xié)商,報市教育局批準后組織實施。
(八)體檢。入學后由招生學校組織體檢,只要不妨礙他人健康、能堅持正常學習,學校就應予以保留學籍。
七、其他事項
(一)嚴格執(zhí)行招生計劃。各校應嚴格按招生計劃招生,確保完成指令性招生計劃,不突破招生計劃。嚴格執(zhí)行招生公示制度、誠信制度、監(jiān)督制度、獎懲制度,各批次招生名單在同批次錄取結束后即時在*教育網和招生學校同時公示,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
(二)嚴格執(zhí)行公辦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按劃定的分數范圍和招生計劃招生,按核定的標準收費,堅決維護招生計劃的權威性和招生工作的嚴肅性。
(三)嚴格按招生批次招生,規(guī)范市區(qū)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凡發(fā)現違規(guī)提前通知組織學生報到交費的情況經查實的,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并與學校明年招生計劃的審批掛鉤。
(四)嚴格按學生志愿錄取。凡發(fā)現錄取學校與考生志愿不一致的,市、區(qū)教育局將不予登記考生普高學籍,由此產生的后果由招生學校負責,并由市區(qū)高中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查實情況,嚴肅處理違規(guī)學校及相關責任人。
(五)規(guī)范高中招生宣傳工作。市教育局負責將本實施意見在*教育網和市級有關媒體上宣傳,兩區(qū)教育局要部署并指導本轄區(qū)內的初中學校將本實施意見精神傳達到每一位初中畢業(yè)生及其家長。各初中學校要在醒目處張貼本文件。各普通高中學校在各縣(市、區(qū))教育局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組織和各初中學校的積極支持配合下,規(guī)范地做好高中招生宣傳工作。各招生部門和學校要積極做好考生志愿填報的宣傳教育和指導工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擾、限制考生填報志愿。
(六)嚴肅招生紀律。各招生學校以及參與招生工作的人員要嚴格遵守招生工作的各項政策、規(guī)定,嚴肅招生紀律,反對和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法、違紀、違規(guī)招生的人和事。
地理教學計劃 第10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218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164位用戶關注,35人點贊!
一、課堂教學的間斷性特點決定了必須進行整體設計
教育學中系統(tǒng)論的觀點認為,每一系統(tǒng)內部各因素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它以外的事物系統(tǒng)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它把整體性原則作為系統(tǒng)方法的基本出發(fā)點,特別強調整體和部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
但是,學校的課堂教學形式又具有間斷性的特點。所謂間斷性,是指課堂教學在時間上具有間斷性。比如,初中思想政治課初一、初二每周安排二課時,初三每周安排三課時。而這種時間的間斷性又帶來了教學內容的間斷,教師不可能一下子把全部內容講完,甚至某一章節(jié)內容也要分幾次才能學完。
課堂教學的這種間斷性的特點,使教學必須分階段進行。分階段進行的教學活動容易使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整體性感受,不易把握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避免這種間斷性特點給教學帶來的消極影響,教師一定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規(guī)劃,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使用及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進行整體設計,使學生在分段學習后,仍能把握教材的整體性,把握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使整體目標及相應措施滲透于分階段進行講授的教學內容之中去。
二、學科的理論體系也要求進行整體設計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各年級教材,雖然針對初中生的特點,以講常識為主,但每個年級教材仍具有它的基本的理論體系,都是在研究某一領域的知識,揭示某一社會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科學規(guī)律的知識,都是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這些知識之間有它們的內在結構和聯(lián)系,即概念和概念之間、概念和理論原理之間、原理和理論體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各年級教材時,無論是概念教學還是原理教學,都應緊緊地和理論體系結合起來,如此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內涵。比如社會發(fā)展簡史中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概念,它是貫穿教材的一根紅線,它在整個社會發(fā)展簡史教學中地位至關重要,能清楚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就為學習簡史的每個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其他各部分內容打好了基礎。因此,這一冊課文每一章節(jié)教學內容步驟的設計中,都要充分考慮上述兩個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好該冊內容的學習要點和脈絡。
三、初中思想政治課要實現的目標也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設計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是要通過本課的學習,在品德、能力、知識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覺悟這三個方面又是相互聯(lián)系而不可分割的。傳授基本理論觀點和基礎知識是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覺悟的基礎。只有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能力。比如,社會發(fā)展史部分,只有在學生理解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認識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懂得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道理,才能自覺地運用這些理論去正確分析當前改革開放大好形勢下的一些社會現象,才能充分理解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的路線并為之努力奮斗。又如初三思想政治課中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問題,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政黨制度的有關知識,并通過掌握的知識,科學地分析中國社會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增強學生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信念。這個具體目標的制定既反映了思想政治課的總目標,即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的要求,又反映了三個方面的關系,只有在教學中進行整體設計,才能很好地完成這個目標。
要實現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必須對知識、能力、覺悟三個方面的要求都有整體規(guī)劃。①在知識方面,主要是學習教材上的知識。而教材上的知識,都是有體系的,各種知識之間又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而從學生獲取知識的認識規(guī)律來看,人的認識又不是一次完成的。先前講過的舊知識和后邊講的新知識之間,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這就要求傳授知識時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在新知識中滲透舊知識、運用舊知識,這對于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影響極大。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要有總的規(guī)劃和安排。②在能力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等重要任務。學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獲得是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鍛煉和培養(yǎng)各種能力。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對所教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做出規(guī)劃,包括在一年級、二年級采取什么教學方法,運用什么教學手段,組織什么活動,通過方法、手段、活動又如何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就是說,教師要時刻把握能力培養(yǎng)的總目標,把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學生的訓練活動都納入具體規(guī)劃中去,形成一個整體系列工程。如果沒有整體設計和規(guī)劃,只憑點點滴滴、斷斷續(xù)續(xù)的做法,就不能形成能力上的質的飛躍。③在覺悟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政治素質、思想覺悟方面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思想政治課要達到的目標。人的覺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它總是要通過學習各種科學理論知識,學會分析和研究社會各種政治現象,提高自己認識和處理各種思想政治問題的能力,從而堅定自己的立場,端正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這也要求教師有整體的計劃和安排,即通過講授一些知識,提高一些方面的覺悟,最后實現整體構想,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當然,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的總體設計是不可分割的,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不管是學科的整體設計還是每一堂課教學的具體設計,都要注意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普遍聯(lián)系中實現各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