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楊振寧莫言范曾《科學與文學》勵志演講稿
范曾:楊先生,今天非常高興,您和莫言兄來到北大,我記得我看過一些很普及的讀物,就是科學的?;艚鸬摹队钪婧喪贰罚稌r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這個呢,我覺得他是一個充滿幻想的人,您認識他,而且您對他的評價很高,可是他為什么得不到諾貝爾獎。
楊振寧:我不會回答這個問題。講起這個諾貝爾獎,我要問莫言一個問題。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們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是個農民的兒子,我是個大學教授的兒子。你走了文學的路,我走了科學的路。我們兩個人走上了斯德哥爾摩獲獎的這個臺上??墒俏易呱溪勁_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個美國的諾貝爾學獎獲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要問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爾摩獲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感受,你這個得獎跟一個英國人在那得獎或者一個法國人在那得獎是不一樣的。
莫言:我覺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樣,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次頒給中國籍的作家,尤其是關于文學獎在中國的幾十年來一直是個熱點的問題,我是深受其擾,在沒得獎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會接到很多很多的電話,一會說你今年怎么樣,一會又說你認為誰能得誰不得,后來就干脆這段時間不接電話,不回答。所以這個時候,我就感覺這個得獎者已經變成一個被眾人所研究的科學對象了。他已經不是個人了。所以領獎的時候,我感覺到我不是一個領獎者,不是一個被觀察者,而變成了一個觀察者。我站在這個舞臺上,我在看國王、看王后,看國王后面那兩個漂亮的女兒。當然我也看臺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兒。所以也有人問我,你在領獎的時候,從國王手里面接到這個獎牌的時候,有什么想法沒有?沒有想到,都是在觀察。
范曾:我想問楊教授,你曾經說過,科學家從來都不能發(fā)明,他只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我想問莫言兄,您是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還是有另一種途徑?
莫言:我想文學創(chuàng)作和科學發(fā)現(xiàn)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學家關注的是人,科學家關注的是物;文學家探討的是人類的情感,科學家關注的可能是物質的原理。所以同樣一個事物在文學家和科學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樣。我記得魯迅曾經說過,我們一般人看到的鮮花就是美麗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學家眼里就變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中它們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嚴格地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不是無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現(xiàn)實當中的人物經過想象、加工后的綜合,但他確實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對上號,他是屬于作家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造。所以我覺得這是文學比物理學、化學稍微自由一點的地方。
范曾:我覺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筆就像一支魔筆,神奇幻化,而且給人一種更加真實的感覺。這是我的感受。那談到風格,文學家的風格是沒話說的,科學家的風格怎么體現(xiàn)?科學家和文學家的風格有什么區(qū)別?
楊振寧:我想是有區(qū)別的。這和前幾分鐘你問的問題也有密切關系,就是發(fā)明跟發(fā)現(xiàn)的關系。不管在科學、文學、藝術里,發(fā)現(xiàn)跟發(fā)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墒俏蚁氲紫逻@句話是有道理的,科學里發(fā)現(xiàn)的成分比文學里少一點。我可以把這句話從另外一個方向再討論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歡寫幻想文學,有沒有幻想科學呢?我想沒有,科學是猜想的學問,不是幻想的學問,幻想的科學我覺得是沒有出路的,因為科學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經有的現(xiàn)象。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已經有電、有磁了,科學家要想了解宇宙結構,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這跟文學的幻想是很不一樣的。我不曉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說法。
莫言:我當然同意。文學家確實需要幻想,我們也知道文學當中還有個重要的門類叫科幻文學,擁有大量讀者。其實很多作家并不具備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小說里進行描寫。我記得很早之前我看過蒲松齡的小說《雷操》,寫了一個書生從天上摘下星星的故事,這種描寫在文學中還有很多。其實文學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科幻作家的則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之上。文學幻想和科學家猜想的區(qū)別更大,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經歷之上,再去想象、類推的。
范曾:有發(fā)現(xiàn),而非發(fā)明。談到風格,科學家的風格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楊振寧:科學家肯定是有風格的,尤其是大科學家,會有非常清楚的風格。因為在科學家成長過程中,需要提煉、漸漸發(fā)展出思路。等到變成大科學家,別人看來,風格就會很清楚。我曾經對于這個問題做過一個討論。20世紀是物理學最輝煌的世紀,有三個大發(fā)明,其中一個叫做量子力學,對于基礎物理學是一個了不起的革命,參與的人有三五個,其中有兩位非常年輕的學者,一位是德國人海森堡,一個是英國人狄拉克,20世紀初出生的,他們都有巨大的貢獻,奠定了量子力學基礎。你看他們倆的文章,會驚嘆于他們的創(chuàng)新,可是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曾經說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塵”,清楚得不得了,走了一段后,跟著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沒有任何問題。海森堡的貢獻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亂,每文章都有正確的東西,也有錯誤的東西,很多時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學生說你看見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會覺得沒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確的東西都被他說光了。但是你看了海森堡的東西就要注意,有對有錯,對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細將對的錯的分開,就會有很重大的貢獻。這就是兩種風格,整個物理學前沿的發(fā)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風格互相影響而發(fā)展來的。我不知道文學的發(fā)展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作家的風格,通過語言來體現(xiàn)。要區(qū)別魯迅和沈從文,哪怕把他們名字蓋掉,一讀文章也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整體來說,文學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發(fā)展和變化,有了各種流派。但是各種各樣的流派和風格對作家而言有時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比如說,一段時間內現(xiàn)實主義的寫法,巴爾扎克等大作家已經把這種風格發(fā)揮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后來者很難超越。作家只有對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能在文壇上站住腳跟。這就逼著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計避開這些已經非常輝煌的寫作風格,尋找自己的風格,我想各種流派的產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個人剛開始肯定會模仿各種各樣流派的寫法,在廣泛的閱讀和借鑒的過程當中慢慢強化或者突出個性,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才有可能在文壇上占據一席之地。
楊振寧:9年前,范曾先生畫了一幅大畫送給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畫的是我和陳省身先生之間的對話,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賞的是范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莫言:更加恰當了,因為是“著文章”嘛。
范曾:我過去問過陳省身先生,我說您是偉大數學家,您的學問我一點兒也不懂,為什么別人說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對我這個“數學無知”無可奈何,卻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說,我做得簡練,很漂亮。我想解答一個數學問題,用很繁瑣的方法得到結論肯定不如用簡潔的方法得到同樣結論??墒钦劦叫≌f的話,光簡潔也是不行的,要豐富,要絢爛。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說莫言的小說太長,我不覺得長,最長的《豐乳肥臀》也有種不盡之意在。光是簡潔漂亮可能不是小說家的使命。莫言您覺得要達到“真情妙悟著文章”應該是怎樣的?
莫言:剛才談到作家的風格,有一類很簡潔、干凈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復,像??思{。我們中國作家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風格應該是很多樣的,朦朧、簡潔、繁茂都是美,這可能比科學要自由。
楊振寧:如果問一個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說你所做的重要的工作,里面的妙悟能不能講出來?通常都能講出來。在對于一個問題思考了很久,突然靈機一動,思想就會非常開朗。但是如果問一個文學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間有一個頓悟的時光?我想沒有。
莫言:也有。靈感突然到來,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有時候也靠做夢。我記得看過門捷列夫發(fā)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夢時排列出來的,作家也會在夢中構思出很好的情節(jié)?!渡榔凇菲鋵嵲缇拖雽?,但一直也寫不下去,就是因為長篇小說的結構沒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參觀一個廟宇,在墻壁上看到一幅壁畫,關于佛教的六道輪回。我突然感到頓悟,就用六道輪回做了長篇結構。所以寫得特別順利。
范曾:兩位先生講的對我啟發(fā)太大了。妙悟在科學和文學中都有,但是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要到實驗中去證明,文學家妙悟后直接寫出文章。文學要比科學自由得多。
范曾:談到年齡,科學家成功的年齡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是很不一樣的。莫言這樣的小說家,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并且博覽群書,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幾歲就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東西,這基本不可能??煽茖W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時間會提前一些?
楊振寧:一般講起來,尤其是數學和理論物理,這是很清楚的,二三十歲的人勢不可擋。愛因斯坦二十六歲的時候一年中寫了文章,其中絕對是世界級的。所以有些科學的領域特別適合年輕人走進去。為什么?有一個說法是年輕人知識面不夠廣,要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只專注在這個上面,只對著一點勇往直前。到年紀大了以后,學的東西多,面就廣了,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顧慮也多了。在數學和理論物理里,十分明顯。我想在文學里,年齡很大的能做出非常大的工作,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學中創(chuàng)意的來源跟科學中的不一樣。
范曾:我想請二位諾貝爾獎得主用最簡短的語言談談你們的中國夢。
楊振寧:我覺得這不能用一兩句話講。中國民族一百多年被欺負得非常悲慘,在座年輕人也許對此不太了解,我父親和我這一輩子,“被欺負”是靈魂深處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國沒有發(fā)展近代科學。對于獲得諾貝爾獎,變成了全民族的期待,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這幾十年中國的發(fā)展給了整個中華民族一個新的前途,也就產生了中國夢。我認為中國夢是會實現(xiàn)的。我在國內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數不清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當然也存在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要在幾十年內追上西方幾百年發(fā)展的成果,問題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在種種方面都證明,我們可以將很多問題都克服,所以我對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是充滿了樂觀的態(tài)度。
莫言:最近我在網上看見一條消息,美國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國人報名很多。我想這也表達了中國人的夢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煩。因為我們的航天事業(yè)正在迅猛發(fā)展。
第2篇 莫言在廣州歌劇院的勵志演講稿
各位朋友下午好!非常榮幸參加這次活動!過去演講很少寫稿,這次非常認真地準備了半個上午!(觀眾笑,上午還用“半個”來修飾,果然是文學大師,語言就是豐富)
本來主辦方昨天晚上通知我讓我上臺之前給我化妝,我拒絕了。因為我想,化妝是可以把白的變成黑的,也可以把黑的變成白的。但是,不可能把丑的變成美的,美不需要化妝,你依然很美,丑的無論如何涂脂抹粉都不會變美。(此語一出,活動主持人擔心,莫大師這話會把化妝行業(yè)毀了,詳見后文訪談環(huán)節(jié)。)
所以我想還是以本來面貌見人為好,尤其在臺上演講的時候更要給大家以真實面貌,一個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實面貌,才可能“說真話,辦真事,做好人!”(這話說得超贊!)
其實,要保持一個人的本來面貌還是挺不容易。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當中,除了要跟自己家人打交道之外,還要跟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打交道。
學生在學校跟老師和同學打交道,員工在家里面跟自己的家人打交道,也要跟老板和自己的同行打交道,這樣社會的結構就迫使每一個人都有幾副面孔。
無論是多么坦誠樸實的人,在舞臺上和臥室里不一樣,在公共面前和在家人面前,也不一樣。我想我們能夠做到的也只能盡量以本來面貌見人。
今天演講題目叫《喧囂與真實》,這是主辦方給我的題目。因為這個題目挺難談的,涉及到社會生活看起來是兩個方面,實際上是很多方面。
社會生活總體上看是喧囂的,喧囂是熱鬧的。熱鬧是熱情、是鬧、是熱火朝天,也是敲鑼打鼓,是載歌載舞。是一呼百應,是正聲喧嘩,是望風捕影,是添油加醋,是濃妝艷抹,是游行集會。(大師教你學排比句!)
是大吃大喝,是猜拳行令,是制造謠言,是吸引眼球,是人人微博,是個個微信。是真假難辨,是莫衷一是,是雞一嘴鴨一嘴,是結幫拉伙。也是明星吸毒,也是拍死了蒼蠅,也是捉出了老虎。是歌星婚變了,是二奶告狀了,是證明了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也證明了宇宙不是起源于大爆炸,確實是眾生喧嘩!(發(fā)現(xiàn)大師好潮,神馬都知道!)
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本來面貌,沒有任何力量能讓一個社會不喧囂。
當然了,我們冷靜想一想,從多個角度來考量一下,喧囂也不完全是負面。喧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因為原始社會里是不喧囂的。
我們去參觀半坡遺址的時候,我們想象當時的人們生活場面肯定是不喧囂。我們回想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那個時候也是不喧囂。(閉上雙眼,跟著大師一起穿越~)
但是我們想象我們最近幾十年來,我們1958年大煉鋼鐵很喧囂,我們60年代文化大革命也是很喧囂,后來改革開放前幾年比較安靜,但是最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喧囂。
這種喧囂有的是有聲的,是在廣場上吵架,或者是拳腳相加;有時候是無聲的,是在網絡上互相對罵。我想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必須客觀冷靜的對待,既不能說它不好,也不能說它很好,所以這樣一種現(xiàn)象。
就像我剛才說的,實際上也有正反兩個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應該習慣喧囂。我們要具備習慣喧囂跟發(fā)現(xiàn)正能量的能力,我們也要具備從喧囂中發(fā)現(xiàn)邪惡的清醒,要清醒地認識到,喧囂就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而使我們社會真正能夠保持穩(wěn)定進步的是真實。
因為工人不能只喧囂不做工,農民不能只喧囂不種地,教師不能只喧囂不講課,學生不能只喧囂不上課。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社會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還是要腳踏實地的實事求是的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否則只喧囂沒飯吃。(大師的排比句真是信手拈來呀)
關于真實,我想也是社會更加重要的基礎。真實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的本來面貌,也是事實的本來面貌,有時候喧囂掩蓋真實,或者說是會掩蓋真相,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喧囂不可能永遠掩蓋真相,或者說不能永遠掩蓋真實,這個我可以講四個故事,來證明我這個論點。(小故事彰顯大道理,接地氣,贊!)
第一個故事是:幾十年前,大概在70年代的時候。我的一個闖關東的鄰居回來了,在村子里面揚言他發(fā)了大財,說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顆人參,賣了幾十萬元的人民幣,從村子東頭搞到西頭,又從西頭搞到東頭,讓我們的村民們很多家里面爭先恐后的請他吃飯,因為大家對有錢人還是很尊敬,大家還是希望一遍遍聽他講述如何在深山老林里挖到了這一顆人參的經歷。
我們家當然也不能免俗,我們把他請來,坐在我家炕頭上吃飯,我記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們當時的農民眼里面看起來是很漂亮的黑色的呢子大衣。他即便坐在熱炕頭上也不脫下這件大衣,我記得我們家搟面條給他吃,我奶奶就發(fā)現(xiàn)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囂就被虱子給擊破了。
因為一個真正有錢的人是不會生虱子的,過去人講說“窮長虱子富生疥”。我們知道他并沒有發(fā)財,盡管他永遠不脫下來那件呢子大衣,但是他的內衣肯定很破爛。又過了不久,這個人的表弟也來我們村子,他穿了一件同樣的呢子大衣。我奶奶問他,你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他說我表哥就是借我的。事實,又一次擊破了前面這個人喧囂的謊言!(大師的奶奶可謂觀察甚微呀)
另外一個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檢察院工作期間,曾經了解和接觸了很多有關貪官的案件。當然我不是檢察官,因為我們是新聞單位,要報道,我作為記者,了解了很多這方面的案例。其中在河北某地有個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地樸素,上下班騎自行車,給人一種非常廉潔的外觀形象。每次開會他都要大張旗鼓,義正詞嚴的抨擊貪腐。過了不久,檢察院從他床下面搜出了幾百萬人民幣。所以真實就把貪官關于廉潔,關于反腐的喧囂給擊破了,事實勝于雄辯。
第三個就是我的親生經歷:2022年我在我的故鄉(xiāng)寫作,有一次到集上去買桃子,一個賣桃子的人看起來很剽悍,他也認識我,或者他認出了我。
他一見面就說,你怎么還要來買桃呢?他點了我們__書記的名字說:“某某某給你送一車不就行了嗎?”然后我說:“我又不是當官的,他干嗎要給我送?”他馬上說:“你是當兵的?!睂嶋H上我也不是當兵的,我已經轉業(yè)了。
然后他說:“你們這些當兵的,我們白養(yǎng)了你們,連釣_島都看不住,讓小日本在那邊占領?!蔽艺f:“小日本也沒有占領?!彼f:“反正你們當兵的白養(yǎng)了?!蔽艺f:“那怎么辦?”他說:“很好辦嘛,放一個原子彈就把問題全解決了?!?/p>
盡管我心里很不愉快,但我后來還是買了他五斤桃子。我說:“桃子甜嗎?”他說:“太甜了,新品種!”我說:“你給我夠秤。”他說:“放心!”(趕腳大師要被缺斤少兩的節(jié)奏,嘻嘻)
結果回家一稱桃子只有三斤多一點,他虧了我將近兩斤秤,然后一吃又酸又澀,所以真實又一次把賣桃人的喧囂給擊破了。(果然大師被小販坑了)
第四個故事也是我的親身經歷:就是不久前的中考,我有一個親戚經常見他。每次見他,他義憤填膺的痛罵當官的,咬牙切齒,怒發(fā)沖冠。但是今年他的兒子參加中考,離我們縣最好中學的錄取分數線差了五分。
他就找到我說:“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讓他幫助?!蔽艺f:“現(xiàn)在誰還敢?現(xiàn)在反腐的呼聲如此高,現(xiàn)在為難了?!彼f:“我不怕花錢,我有錢。”我說:“你讓我去送錢,這不是讓我去行_嗎?這不是貪腐嗎?你不是痛恨貪官污吏嗎?現(xiàn)在你這樣做不是讓我?guī)椭阒圃煨碌呢澒傥劾魡?”他說:“這是兩碼事,這是我的孩子要上學了。”這個真實也把親戚反對貪官污吏的喧囂給擊破了。
我對這四個故事的主人公沒有任何譏諷嘲弄的意思,我也理解他們,同情他們。假如我是我的那位親戚,我的孩子今年中考差了幾分,上不了重點中學,也許我也要想辦法去找人。(真實的表達,真實的大師)
我也會跟我的親戚說:“不怕花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是一個非常正派的,非常剛強,非常廉潔,非常正直的人。為什么一旦我們碰到了這樣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了孩子的事情,我們的腰為什么立刻又軟了,我們的原則為什么立刻不存在了?
所以我想這有人性的弱點,也有社會體制的缺陷,所以我講這四個故事沒有譏諷意義,而是要通過這四個故事來反省,讓每個人在看待社會問題的時候,在面對社會喧囂的時候,能夠冷靜的來想一想喧囂背后的另一面。
我是一個寫小說的,說得好聽點是一個小說家。在小說家的眼里,喧囂與真實都是文學的內容,我們可以寫喧囂。但是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筆墨用到描寫真實上。當然了,小說家筆下的真實,跟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是有區(qū)別的,是不一樣的,它也可能是夸張的,也可能是變形的,也可能是魔幻的,但是我想夸張變形和魔幻實際上是為了更加突出真實的存在和真實的力度。
總而言之,面對當今既喧囂又真實,萬象風云的社會,一個作家應該堅持這樣幾個原則,或者說幾個方法來面對社會現(xiàn)實。
首先、我們要冷靜的觀察,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們過去說,我們要研究一個人,就是要聽其言、察其行,我們要察言觀色,觀察會讓你獲得外部大量信息。然后我們要運用我們的邏輯來進行分析,我們要考量現(xiàn)實,我們也要回顧歷史,我們還要展望未來。通過分析得到判斷,最后在這樣的觀察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展開我們的描寫,然后給讀者一個豐富的文學世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