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風險控制怎么寫
在現代企業(yè)管理中,成本控制與風險管理是兩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企業(yè)穩(wěn)健運營的基礎。2008年的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CCA2102)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旨在幫助企業(yè)有效管理成本,降低潛在風險,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下是對該標準的一些理解和解讀。
1. 成本風險識別
在企業(yè)運營中,成本風險可能源于多個方面,如市場波動、供應鏈中斷、技術更新、人力資源等。新手往往容易忽視這些因素,例如將成本風險僅視為財務層面的問題,而忽略其在業(yè)務流程中的影響。正確識別風險源是成本控制的第一步。
2. 風險評估與量化
評估風險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性是關鍵。這需要企業(yè)建立一套量化的評估體系,但新手可能會遇到如何合理賦值的問題。例如,過于依賴主觀判斷,可能導致風險評估的不準確。標準提倡使用數據分析和歷史數據來支持決策。
3. 制定成本控制策略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企業(yè)應制定相應的成本控制策略。這可能包括優(yōu)化流程、改進技術、多元化供應商或調整價格策略。新手可能在策略選擇上猶豫不決,需注意策略的實施效果和對整體業(yè)務的影響。
4. 實施與監(jiān)控
策略的執(zhí)行需要持續(xù)監(jiān)控,以確保目標達成。但新手可能忽略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導致策略失效。標準強調定期審查和調整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5. 文化與溝通
建立成本意識的企業(yè)文化,確保所有員工理解并參與成本控制,是成功的關鍵。新手可能認為成本控制只是管理層的責任,而忽視了全員參與的重要性。
6. 持續(xù)改進
標準提倡通過持續(xù)改進來提升成本管理的效果。新手可能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就停滯不前,忽視了改進的必要性。持續(xù)改進應成為企業(yè)的常態(tài)。
管理標準規(guī)范
CCA2102標準要求企業(yè)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體系,涵蓋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策略、實施、監(jiān)控以及文化與溝通等方面,以實現成本的有效管理,降低風險。
管理標準有哪些
成本風險識別與量化
成本控制策略的制定
實施與監(jiān)控機制
企業(yè)文化與溝通的構建
持續(xù)改進的機制
注意事項
1. 理解并應用標準時,需結合企業(yè)實際,避免機械套用。
2. 注重風險的動態(tài)性,定期更新風險評估。
3. 強調全員參與,培養(yǎng)成本意識。
書寫格式
書寫管理標準時,應遵循邏輯清晰、語言簡潔的原則,確保內容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要注意論據充分,論證過程合理,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不常見的詞匯。在段落過渡和主題轉換上,要自然流暢,體現人性化寫作的特點。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風險控制范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風險控制
7.5成本風險控制
標準條文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適宜的成本預警機制和過程對成本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
組織應編制、實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確保:
a)識別和確定成本風險;
b)策劃和建立成本預警指標體系;
c)確定成本風險警戒線和極限;
d)及時預防和預報;
e)應急準備和響應。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應急準備和響應預案,并在緊急情況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風險發(fā)生時及時作出響應,以消除或減少損失和對成本目標的影響。
必要時,尤其是在緊急情況和成本事件響應后,組織應對應急準備和響應的預案進行評審。如果可行,組織還應定期測試這些預案。必要時,對預案進行更改或更新。評審、測試和更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事件的存在可能導致成本風險的發(fā)生,組織應對任何由成本而引起的風險進行控制,以確保成本戰(zhàn)略方針和成本目標的實現。本要素條款規(guī)給出成本風險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點
●建立適當的成本預警機制和過程(成本預警系統),是預防和控制成本風險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組織應建立和保持適宜的成本預警機制和過程對成本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
●成本預警(cca2101:2008標準第2.3.3條)是指在成本方面識別、預測、預報和預防不可接受風險的一組活動。
●組織應編制、實施和保持《成本風險控制程序》,并確保:
a)識別和確定成本風險;
――成本風險(cca2101:2008標準第2.3.2條)是指提高成本情況的發(fā)生所帶來的風險。
――成本風險來源于成本事件(包括緊急情況)、不合格和提高成因素。
b)策劃和建立成本預警指標體系;
成本預警指標體系是組織需控制的成本風險指標系統,是成本預警系統的核心和最主要的控制內容,也是設計和建立成本預警系統的首要工作。組織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成本風險的嚴重程度)對成本預警指標體系進行策劃,這種策劃具體體現在:充分地識別成本風險;按組織的要求確定需控制的成本風險;編制形成《成本預警指標清單》;對已確定的成本預警指標進行分類(如財務指標、銷售指標、質量指標等);區(qū)分上限指標、下限指標和上下限指標;識別和確定各指標間的經濟關系和邏輯關系,典型的成本風險指標間的經濟關系和邏輯關系(見下圖)。
注:這種邏輯關系可以用“如果”、“那么”來形容。
典型的成本風險指標間的經濟和邏輯關系圖
c)確定成本風險警戒線和極限;
――組織應根據《成本預警指標清單》,對已確定的成本預警指標(包括上限指標、下限指標和上下限指標),逐一策劃和確定組織不可接受的風險極限和警戒線數值。在對成本風險警戒線數值進行策劃時,組織應根據成本風險的嚴重程度和管理者的需要,按組織的要求可設置一條或多條成本風險警戒線,設置多條警戒線可以促使組織提前進入預警狀態(tài),以便有足夠的時間采取措施進行響應。因此,設置的警戒線越多,對成本風險的預防和控制就越有效。但應注意管理成本的增加。
――組織可以采用警戒線標識或控制圖方式表示所設置的警戒線(見下圖)。
注:上下限指標監(jiān)視圖同理,故略。
典型的成本預警指標監(jiān)視模型
――由于成本預警指標之間存在著經濟和邏輯關系,所以組織在確定成本風險警戒線和極限數值時應對這些經濟和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綜合平衡,以保證各指標間的相互關系是科學和合理的,以及所建立的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數值間是平衡的。
――當組織的某些情況發(fā)生變化(如組織的規(guī)模、體制、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經營方式、經營條件、抗風險能力等發(fā)生變化)時,可能會導致其成本預警指標體系數值不適宜的情況,組織應識別這些變化,必要時,對成本預警指標體系數值進行修改,以確保成本預警指標體系是適宜的。對指標數值的修改應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予以控制,由修改所引起的記錄組織應予以保持。
d)及時預防和預報;
――隨著成本的發(fā)生,組織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對成本水平進行動態(tài)預測,并通過將成本預測結果與成本預警指標體系中的成本預警指標逐一進行比對的方式對成本預警指標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監(jiān)視,確保潛在的成本風險得到識別、確定和控制。當成本水平臨近或達到警戒線時,組織應及時地進行預報(發(fā)出風險警報),并分析原因制定預防措施,以預防成本風險的發(fā)生。
――對成本預警指標的監(jiān)視頻次,組織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策劃,并確保滿足預防和預報的時機要求(保證充足的預防和響應時間)。
――為確保成本預報信息的溝通和傳遞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組織在建立成本信息系統時,應對成本預報信息的傳遞、溝通、分析和處理等問題進行策劃,并形成文件。
e)應急準備和響應。
――應急準備和響應的目的在于主動評價潛在的事件或緊急情況,識別應急的需求,制定應急準備和響應的計劃或措施(應急預案),以便預防事件或緊急情況的發(fā)生或盡可能的減少損失和提高成本的機會。
――為確保成本風險來臨時可以及時的進行處置將損失降到最低,增強組織的抗風險能力,組織應在成本風險預報前和成本事件發(fā)生前做好應急準備。
――在成本風險預報后和風險到來時(如成本水平達到風險警戒線或風險極限,發(fā)生緊急情況和成本事件)及時、有效地進行響應。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應急準備和響應預案,并在緊急情況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風險發(fā)生時及時作出響應,以消除或減少損失和對成本目標的影響。應急準備和和響應(緊急情況處理)控制程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應急準備緊急情況處理的職責和權限的落實;識別和確定潛在的浪費或損失(提高成本因素)事件和緊急情況;應急準備(包括制定應急預案);做出響應和緊急情況的處理(包括啟動應急疏散程序);統計、報告和分析;如何預防和減少損失和對成本目標或利潤目標的影響。組織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一般包括重大人身和財產安全事故;重大設備安全事故;重大質量事故;火災;自然災害(地震、臺風、冰雹、水災、滑坡、泥石流、疫情等);主要供方緊急漲價;法律法規(guī)緊急限制;緊急斷電、限電等(不限于此)。
●為了確保應急準備和響應預案的有效性,必要時組織應對這些預案進行評審,尤其是在緊急情況、成本事件和成本風險預報響應后,更應該根據實際的應急和響應情況來評價應急準備和響應預案的有效性,以便改進計劃和程序,提高應急
和響應能力,消除或減少損失。如果可行,組織還應對這些預案進行測試,必要時對預案進行更改或更新。以提高預案的實施能力,包括可能要求對事件和緊急情況進行完整地模擬。測試的方法可包括實際演習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際演習的目的在于,測試預案最關鍵部分的有效性和應急響應過程的完整性。盡管日常的訓練在預案的執(zhí)行過程期間可能有用,但實際的仿真演練更為逼真和有效。如果可行,組織還應鼓勵和吸收外部應急服務機構參與實際演練。組織需按預定計劃進行實際演練時應評價其效果,識別計劃和程序的缺陷或不足以及其他問題,以供評審。
●評審、測試和更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