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第1篇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 第2篇浯溪碑林導游詞
第1篇 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
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范文
作為一名樂于助人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那么應當如何寫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1
“浯溪形勝滿湘中”。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西南祁陽湘江大橋南端的溪公園內。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因而,浯溪露天摩崖,為南國摩崖第一家,為神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時千百年,享譽海內外。
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于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歷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jīng)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受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于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臺”,撰《吾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筑一亭堂,命名“語亭”,撰《吾亭銘》。返任后,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并刻于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唐亭銘》碑,現(xiàn)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歷六年(771)元結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zhèn)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龍顏真卿大筆書寫,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蘊,字里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于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币蛭钠妗⒆制?、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始,已經(jīng)六次修建“三絕堂”。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吨信d頌》之后1200余年來,歷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jīng)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們碑右側,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后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寧代四大書家竟有兩位在浯溪留下翰墨,這是十分難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并跋》,刊于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后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于何碑之右側??w,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圣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于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p>
在中興碑左側、鏡石上方懸崖上,鐫刻著一個直徑2.7米的“”,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詞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fā)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歷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游歷瞻仰及吟詠題刻。歷代的石刻,從內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的《新三銘》;從字體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圣壽萬年”四字,刻于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螞蟻那么大。
浯溪摩崖經(jīng)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jīng)“文革”的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jīng)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歷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我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東風》詩碑,樹立于浯溪吾臺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見》詩碑右側,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浯溪露天摩崖,是我國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國摩崖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鄉(xiāng),文物薈萃之鄉(xiāng),形成一部龐大的石書,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F(xiàn)在,浯溪摩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它將發(fā)揮它在今天應的功能,使之無愧于歷史賦予它的偉大使命。
湖南祁陽浯溪碑林導游詞2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光臨浯溪。今天大家要參觀的浯溪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祁陽湘江大橋南端,面積雖不大,只有0.16平方公里,沒有南岳那么巍峨,也不如桂林山水那么富麗,卻小巧玲瓏,宛如一位小家碧玉式的鄉(xiāng)村姑娘。歷代名人對她評價也很高,清代王士禎就說過:“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比缃皲聪4嬗刑啤⑺?、元、明、清至民國的詩文石刻505塊,是我國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我們知道我國最大的碑林西安碑林全是一塊塊列在室內的活碑,而這里全是露天的`摩崖石刻,可謂“天然去雕飾”了。又因其重析歷史、文學藝術價值,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還是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2月通過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qū)。浯溪到底怎么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家馬上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了。
[寶篆文光]
浯溪的歷史跟碑林是密不可分的,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塊篆刻石碑是清代光緒年間的撫湘使者吳大澂所撰寫的《峿臺銘有序》,可作為碑林的前言。他首先介紹了浯溪山水的特點,歷史沿革及重要的歷史價值。后面的銘文寫得更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边@結論說得多好呀,到如今都不能不說有它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這在當時對作為封建社會封疆大吏的作者來說,有這般思想境界實屬難能可貴。后面接著說:“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次山私之,誰曰不宜?”次山是指唐代詩人元結(字次山),他把這里當私有,誰說不適宜?而作者前面又說“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的,這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得從浯溪的歷史淵源說起。
浯溪,原本無名小溪,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元結出任道州刺史,舟過祁陽,見這里怪石林立,懸崖峭壁,景色異常優(yōu)美,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后又棄官不做,來這里隱居,并自創(chuàng)“浯、峿、痦”三字,命溪曰“浯溪”,山曰“峿臺”,亭曰“痦亭”(現(xiàn)為?亭),合稱“三吾”,祁陽縣城原名“三吾鎮(zhèn)”也因此而得名。我們知道“吾”在古代是代名詞,“吾者我也”,表面看來,元結這人太自私了,把這里的溪、亭、臺都說成是他私有的,其實不然。一是因為他“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只是為了表示他對這里的至愛和情有獨鐘;二是古人說得好:“人皆得而吾之”,即人人都可說吾,誰說吾就代表誰,當年元結說“吾”是他的,今天我們說“吾”不就是我們的嗎?況且浯溪這里是因為元結請大書法家,顏體字的創(chuàng)始人顏真卿把他所作的《大唐中興頌》大字正書,刻在浯溪的崖壁后,歷代名人才慕名紛至沓來,留題刻石,才慢慢形成了現(xiàn)在的浯溪碑林。可說正因為當年元結的“私”,才留下了今天這個“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F(xiàn)在就請大家按照“三吾”的順序先去看看浯溪吧。
[浯溪漱玉]
香橋渡香
溪上的古石橋叫“渡香橋”。這是因為古人說“兩崖細蕊濃花,游人裙履俱染余香矣!”游人穿著染有花香的衣、裙、鞋、襪在這橋上渡來渡去,故名“渡香橋”。宋代詩人臧辛伯的詩:“卻想老仙明月夜,渡香橋上聽溪聲”充分表露了對元結的懷念之情,也證明了它建橋的年代起碼是宋代以前了。
溪口垂釣雙龍戲珠
溪口有一方一圓兩塊巨石,方形平臺石為元結經(jīng)常垂釣的“釣臺石”,這有他本人的《矣欠乃曲》為證:“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溪口石巔堪自逸,誰人相伴作漁翁”。圓形巨石恰在浯溪與湘江匯合處,每當洪汛季節(jié),溪水沖入湘江,碰著圓石后很自然地分成兩股水,兩股水就象兩條龍一樣圍著圓石頭轉,這圓石就是一顆龍珠了,故名“雙龍戲珠”,確實是很難得一見的奇觀。
痦亭六厭
這就是“三吾”當中的“痦亭”了,這一勝景叫“痦亭六厭”,緣于元結《廎銘》中“目所厭者遠山清川,耳所厭者水聲松吹,霜朝厭者寒日,方暑厭者清風”。把他一年四季在亭上耳、目的不同感受全寫出來了。這“遠山、清川、水聲、松吹、寒日、清風”不正是“六厭”嗎?實則“厭,不厭也,厭,猶愛也?!奔础傲鶒邸钡囊馑?。他還說“瀛洲言無,由此可信?!卑堰@里說得比海上的仙島還要美了。的確,這里不僅自然風光美,還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鐘鼎古篆
亭下面這兩塊中間斷開的篆刻石碑是浯溪最古老的兩塊碑。是公元767年元結請當時的.兩位著名書法家季康、袁滋分別用“玉箸”、“鐘鼎”兩種古篆體書寫的《浯溪銘》。鐘鼎篆又叫金文,是我們國家僅次于甲骨文的古老文字,袁滋又是當朝宰相,這塊碑的歷史地位便非同一般了。宋代黃庭堅曾評價說:“滋,唐相也,他處未嘗見篆文,此獨有之,可貴也?!爆F(xiàn)在這兩塊石碑都被列為國家一級石刻,視為國寶,它的整體形象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請大家仔細瞧瞧,它像不像只大石龜?,我們不得不為元結的巧安排拍案叫絕了,它的寓意正是希望碑刻能同石龜一樣“龜壽延年”,萬古長存。也的確如此,它經(jīng)歷了12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還是這么精神。
[摩崖三絕]
鏡石含暉
說起鏡子,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作鏡,可以正衣冠;以人作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塊石鏡非常烏黑而光滑,抹上水后能照人影。相傳當作它還能照唐宮景,也就說能把唐宮內“孽臣奸驕,為昏為妖”的丑態(tài)象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顯現(xiàn)出來,皇帝得知后,把石鏡要到了皇宮,卻也奇怪,“抬進皇宮,頓失其景,返還浯溪,光彩如故!”這原因有兩個,一是浯溪石鏡一定要抹浯溪水,另外元結當年安放石鏡的本意即要它作一面“史鏡”,與旁邊的《大唐中興頌》相互借鑒、對照,給后人特別是歷代的統(tǒng)治者以啟發(fā)。明代大才子解縉一句詩就道出了石鏡的深刻含義:“照見千秋事去來”。后人又說石鏡不但能照人面,還能照人心,即能“照膽”,歷代文人騷客都如此,清代大才子袁枚《鏡石》詩:“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就足以為證。因為石鏡這么神奇,古代老百姓又稱之為“照妖鏡”,有了“照妖鏡”,就一定有“鎮(zhèn)妖符”,大家抬頭一看便知。
夬符鎮(zhèn)妖
這個直徑達2.7米的符號讀音為“guai”,本意是《周易》中第四十三封的卦符,因其可以以正壓邪,故名“鎮(zhèn)妖符”,又叫“柳押符”,相傳是大宋熙寧七年甲寅歲的一天,尚書都官員外郎武陵柳應辰在此泊舟過夜,遇妖怪作孽,他道法高超,急以朱筆在妖怪手掌上一筆劃成此符,頓時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妖怪不見了。天亮后,就見“夬”顯現(xiàn)在浯溪的石崖上,至今筆劃中間還有暗紅色,人們都說這是當年妖怪的血跡,而實際上卻是礦物質氧化后的暗紅色。但古代老百姓不懂這些,編了這么個神奇的故事后,說這里從此妖魔絕跡,游人覽勝都能平安無事?!皦狈殖闪恕捌桨卜保欢鼙S哟蠹乙簧桨?!
呂仙壽屏
這個高1.5米,寬0.7米的奇特的字到底是什么字呢?相傳是八仙之中的呂洞賓所書寫的“壽”之屏,所以這個景點叫做“呂仙壽屏”,它奇特的地方還因為其中包含了“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永世公候”、“福祿壽”十八個字及太極八卦圖形等,寓意很多,也非常吉祥,可說是浯溪送給大家最美好的祝福了。大家不防在此留影紀念,把浯溪的祝福帶回家去。
石韻金音
這塊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只要用鵝卵石輕輕地敲,任何部位都能發(fā)出金屬般悅耳的不同響聲,故名“石韻金音”。相傳元結曾常在此自吟《清廉美曲》而引來百鳥鳴琴,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連韓湘子都來吹笛子為他伴奏。這是因為元結的歌詞太美了,其大意是元結針對一位所謂“識時務”的人勸他做人做官“曲圓奸媚”的道理時,提出了自己為人處世“忠直方正”的思想。好個元結,因為堅持“忠直方正”而流芳千古了。這種思想流傳到現(xiàn)在,也是我們浯溪人文精神的精華。這對我們不論是做人或是為官,都是一種啟示與鼓舞。
窳尊夜月
朋友們,今天的浯溪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小巧玲瓏的浯溪能在您心目中留下難忘而又美好的回憶!更希望我們能“窳尊注酒約重來”。謝謝大家!
第2篇 浯溪碑林導游詞
“浯溪形勝滿湘中”。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西南祁陽湘江大橋南端的溪公園內。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因而,浯溪露天摩崖,為南國摩崖第一家,為神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時千百年,享譽海內外。
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于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歷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jīng)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受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于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臺”,撰《吾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筑一亭堂,命名“語亭”,撰《吾亭銘》。返任后,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并刻于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唐亭銘》碑,現(xiàn)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歷六年(771)元結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zhèn)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龍顏真卿大筆書寫,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蘊,字里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于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始,已經(jīng)六次修建“三絕堂”。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興頌》之后1200余年來,歷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jīng)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們碑右側 ,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后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寧代四大書家竟有兩位在浯溪留下翰墨,這是十分難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并跋》,刊于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后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于何碑之右側??w,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圣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于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
在中興碑左側、鏡石上方懸崖上,鐫刻著一個直徑2.7米的“”,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詞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fā)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歷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游歷瞻仰及吟詠題刻。歷代的石刻,從內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從字體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圣壽萬年”四字,刻于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螞蟻那么大。
浯溪摩崖經(jīng)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jīng)“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jīng)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歷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我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東風》詩碑,樹立于浯溪吾臺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見》詩碑右側,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浯溪露天摩崖,是我國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國摩崖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鄉(xiāng),文物薈萃之鄉(xiāng),形成一部龐大的石書,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現(xiàn)在,浯溪摩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它將發(fā)揮它在今天應的功能,使之無愧于歷史賦予它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