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管理者范文網(wǎng)
當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網(wǎng) > 書信稿件 > 致辭 > 導游詞

滄浪亭導游詞(精選2篇)

發(fā)布時間:2022-09-10 09:33:03 查看人數(shù):2

滄浪亭導游詞

第1篇 蘇州滄浪亭導游詞

蘇州滄浪亭導游詞

編輯:導游詞孟憲彪

[“滄浪勝跡”牌坊前]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眼前這座石牌坊上有“滄浪勝跡”四個字,它是晚清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題寫的。它告訴我們,這里有一處蘇州的名勝古跡——滄浪亭。滄浪亭不僅僅是一座亭子,它是我們蘇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園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最初為五代時吳越王外戚孫承佑的花園。孫承佑是中吳軍節(jié)度使,曾出資為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修建過一座七級佛塔。到北宋慶歷四年,經(jīng)范仲淹舉薦在朝為官的詩人蘇舜欽因贊同革新,被革職后來到蘇州,購得此園。此后,園子又幾度興廢,屢更其主。南宋紹興年間,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元、明兩代成為僧人所居的妙隱庵、大云庵。今天園中的絕大部分建筑均始建于清康熙、道光和同治年間,解放后修復而成。1963年,滄浪亭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被列為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之一。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同到園中去領(lǐng)略一下滄浪亭的風姿吧。

[正門外石梁橋旁]

各位沿著水邊來到這里,往東看去,水面漸寬,水邊古樹參天。亭、軒可見,一幅立體的畫面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各位的面前。在這里,大家雖然尚未人園,但已經(jīng)感受到了滄浪亭的第一個特色,即:未入園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繞園過。水對我們蘇州人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也太重要不過了。從淘米洗菜到種桑養(yǎng)蠶,從以舟船代步到營造文人山水園,無一離得開水。水既是我們?nèi)粘I钪匦?,又是古代文人?chuàng)造理想生存空間的文化素材。中國人習慣稱“風景”為“山水”,可見水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是何等的舉足輕重。比方說,眼前這片水面,它一方面構(gòu)成了滄浪亭的園外景觀,同時,它還讓蘇舜欽等官場失意的古代士大夫文人產(chǎn)生出“滄浪之水”的意境。據(jù)說,蘇舜欽花了四萬青錢(約合黃金十兩)購得此園后,在這水旁建了一個小亭,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謠,將亭命名為“滄浪亭”,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世俗名利之外,歸情自然的清高意趣。另外,從這里還可以看到滄浪亭的另一個有別于蘇州其它古典園林的特色,就是:打破高墻圍繞,自成丘壑的封閉式格局,以臨水的建筑群將園內(nèi)園外的山水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一種開放性的布局特色。明、清時期,這里一直是官紳宴飲、文人雅聚的場所,因此,一般認為滄浪亭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公共園林之一。下面請大家到園中欣賞滄浪亭內(nèi)園景色。

[碑記廳]

這里現(xiàn)在是滄浪亭的門廳。因為這里東、西兩側(cè)墻上嵌有舊時園主蘇舜欽的《滄浪亭記》,清代巡撫宋犖、梁章鉅和張樹聲的《重修滄浪亭記》以及清代僧人濟航的《滄浪亭圖》等石刻,所以我們也把這里稱為碑記廳。從這些石刻可以了解滄浪亭的舊貌和概況,因此,這些石刻極具史料價值。

[主山]

出碑記廳,迎面看到的就是橫臥于園中央的主山。這是一座土多石少的土山,據(jù)考是宋代遺物。山上古樹蒼翠,藤蘿蔓掛,婉若真山野林,游人來到這里自會有—種古樸幽靜的感覺。這也體現(xiàn)了北宋時期士大夫造園重在立意,不事雕琢的特點。主山東部用黃石壘砌,山間小道高下逶迤,橋梁溪谷,引人人勝。西部是清末用湖石等重修的。西南面峭壁下,鑿一小池,從山上望下看,有如臨深淵之感。池邊一石上刻有俞樾先生篆書的“流玉”二字,點出這小池之水猶如一塊流動的碧玉。這里是滄浪亭園內(nèi)唯一的水面。園內(nèi)園外大小如此懸殊的兩片水面在這里相互呼應(yīng),但又情趣各異。

[面水軒]

這里有一座緊靠沿河復廊的四面廳,因其臨水而筑,故稱“面水軒”。軒四面均設(shè)落地長窗,視野開闊,是品茶賞景之佳處。復廊北臨園外的葑溪,南依園內(nèi)的中央主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循北廊臨水而行,隔開水面可以看到園外生動的市井風情,而置身南廊,面對園內(nèi)之山,又能體會到文人山水園那份清靜高雅的意趣。廊間墻壁上還開有許多圖案各異的精美漏窗。如果你從園外看,通過這些漏窗,你會看到園內(nèi)的景色,感受到士大夫文人生活的清悠與閑適,此謂“景中有景”;而從園內(nèi)透過漏窗往外看,可以在市井的嘈雜中感受到水面的寧靜,可謂“景外有景”。當然,漏窗還只是造成了游人視覺上的通透而已,真正將園內(nèi)外的山與水有機地連在一起的,還是這條復廊本身。在廊墻分隔內(nèi)外的同時,一雙跨在廊墻兩側(cè)的廊檐將園內(nèi)的山和園外的水緊緊地銜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為借景的效果,同時也彌補了園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視覺空間,豐富了游人的賞景內(nèi)容,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獨一無二的開放性格局,堪稱蘇州古典園林造景之佳例。如此,滄浪亭的這條復廊不僅被視為滄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時,也被人們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三大名廊之一。(蘇州三大名廊一般是指:滄浪亭的復廊、拙政園西部的水廊以及留園中部的爬山廊。)

[觀魚處]

這座突出于水面之上的方亭,叫“觀魚處”,它的原名叫“濠上觀”,俗稱“釣魚臺”。取意于莊、惠濠梁問答和莊子濮水釣魚的典故,旨在表現(xiàn)園主歸隱江湖,超然于世的清高墻界。

[閑吟亭]

在觀魚處南面廊下有一半亭,叫“閑吟亭”。它位于中央主山的東側(cè),與兩側(cè)的御碑亭遙遙相對。亭中有乾隆皇帝的御筆刻石,記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江南沿海遭受颶風暴雨的悲慘情景。因此,從乾隆帝御筆內(nèi)容來看,亭名“閑吟”似乎與之不相協(xié)調(diào),但此處的楹聯(lián)卻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千朵蓮花三尺水,一彎明月半亭風”。

[聞妙香室]

從閑吟亭循廊往南,我們就來到了聞妙香室。這間精巧雅致的建筑呈曲尺形,三面通透,是園主的讀書姻“妙香”本指佛寺里那令人聞之超凡脫俗的香味,這里指“書香”的意思,就是說,人通過讀書就能怡情養(yǎng)性,猶如聞到妙香一般神清氣爽。這里南院中有一叢翠竹,北面種有十余株梅樹,早春二月,冷香飄溢,沁人心脾,頗為點題。

[滄浪亭]

登上中央主山,這里古木蒼翠,在東北部有一結(jié)構(gòu) 古雅的方形石亭,這就是真正的滄浪亭。滄浪亭最初是園主蘇舜欽建在水邊的,康熙年問,江蘇巡撫宋犖仰慕蘇舜欽,前來尋訪蘇氏滄浪亭遺跡,但沒有找到,于是他懷著景仰先賢之情,在這土山上重建了滄浪亭。宋犖和蘇舜欽雖同為封建官僚文人,但他重修滄浪亭時尚在巡撫任上,也就是說他還沒有蘇舜欽那種罷官后隱逸江湖的心境,取而代之的是敬仰先賢、遵守禮制、積極人仕的思想,所以把滄浪亭從水邊改建到山上,就是要表現(xiàn)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積極的為官處世哲學。另外,從這里環(huán)顧四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園內(nèi)大多數(shù)建筑都環(huán)山而建:這種布局主要是由園內(nèi)地形所決定的,但客觀上也突出了“高山仰止”的主題思想。滄浪亭石柱上有一副俞樾先生所書的石刻對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這副對聯(lián)是集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的上句和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的下句組合而成的。上聯(lián)寫滄浪亭的自然景色,下聯(lián)贊頌滄浪亭的借景之美,表達作者縱情山水,寄情自然的超然情趣。這里還將自然山、水擬人化,使人與自然山水間產(chǎn)生情感交流,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以表現(xiàn)土大夫文人在官場隱退后寄情自然,投身自然的閑情逸致。

[明道堂]

明道堂是滄浪亭園內(nèi)的主廳,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間重建后取蘇舜欽所寫《滄浪亭記》中“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出鬼沒無邪則道以明”之意而改名為“明道堂”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身體一旦舒適,心神就能安寧;所見所聞不涉邪事,就能悟得真理。明道堂面闊三間,屋宇宏敞,莊嚴肅穆,明、清兩代為文人講學之處。明道堂正南方有三問小軒,叫瑤華境界。最初是韓世忠所建的“梅亭”,這里喻白梅為瑤華,即傳統(tǒng)中色白似玉的仙花。清代的時候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戲臺,專為官吏文人而沒。據(jù)說,林則徐也曾在此觀賞過昆劇。在瑤華境界的西面有一石洞,上有石刻門額“印心石屋”,這是清道光帝御筆?!坝⌒摹笔欠鹫Z,即“心心相印”的意思。石屋上面建有看山樓,為清道光年間江蘇巡撫陶澍所建。原來從這里可以遠眺蘇州城外西南諸峰,但現(xiàn)在由于近處高樓遮擋,看山之意已蕩然無存。滄浪亭在以復廊近借園前之水的同時,又以看山樓遠借園外之山,這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實屬難得。

[翠玲瓏]

從看山樓沿小徑往西,這里有一片青青的竹林。游人來到這里,竹子那特有的翠綠令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之時,竹葉發(fā)出的沙沙聲更襯出這里的寧靜。在喧囂紅塵中沉浮的人們置身竹林,仿佛進入了一片寧人心志的清涼世界。在這片竹林中,我們可以看到眼前有三間低矮的屋子,曲折有致地連在一起。這里原來是園主人的書齋。由于屋子不高,所以給人一種隱在竹林中的感覺。這種“隱在其間”的感覺也非常符合舊時園主蘇舜欽歸隱自然的心意。尤其在皓月當空的夜晚,萬籟俱寂,皎潔的月光透過婆娑的竹葉在粉墻上投下點點斑駁,一幅生動的墨竹圖就會呈現(xiàn)在眼前。蘇舜欽曾有“秋色人林紅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瓏”的詩句來描繪這里的景色。因此,這間竹中書屋就被題名為“翠玲瓏”。滄浪亭素以“修竹為盛”,種竹歷史悠久。至今仍有菪竹、慈孝竹、湘妃竹、水竹、金絲竹等多類竹子遍植園內(nèi)各處。竹子虛心有節(jié),清秀挺拔的品性素來符合古代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守道、有節(jié)的倫理規(guī)范。同時,由竹林營造出的清雅脫俗的環(huán)境又足以讓人神清氣爽,煩襟頓釋。宋代大文豪蘇軾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言,而滄浪亭園主蘇舜欽也曾有“高軒面曲水, 修竹慰愁顏”的詩句來向人們表明他園中種中竹的心志。

[五百名賢祠]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滄浪亭園內(nèi)著名的五百名賢祠。這是一間面闊五間的建筑。正中三間為堂,東西兩邊為側(cè)室,整個建筑布置得莊重肅穆。堂內(nèi)三面墻上嵌有125方碑石,計594幅歷史人物線刻頭像,為清代石刻家顧湘舟所刻。這594位歷史人物均為自春秋至清代約二千五百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guān)的名士賢達,涉及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文學藝術(shù)以及忠孝、隱逸等各個方面。其中建造蘇州城的伍子胥,孔子門生言偃,唐代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文學家歐陽修和蘇軾、抗金名將韓世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愛國 學者顧炎武,以及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婦孺皆知的著名人物。他們或清廉為官、勤政愛民,或刻苦治學、文章傳世,總之都是當時社會中既嚴守道德規(guī)范又在某一領(lǐng)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謂“德才兼?zhèn)洹钡南荣t名士。所以,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蘇巡撫陶澍在布政史梁章鉅重修滄浪亭時,把康熙年間所建的蘇公祠改建為五百名賢祠。為了敬仰先賢、弘揚先王之道,這里一直就是蘇州地方官吏上任時必須參拜之地。 五百名賢祠雖建在滄浪亭園內(nèi),但它所表現(xiàn)的主題已完全不同于蘇舜欽當年詠懷滄浪之水的隱逸思想,而是表現(xiàn)了土大夫文人積極入仕的為官之道。這種積極入仕的主題雖然與滄浪之水的庭園主題相悖,但與附近的文廟以及當年培養(yǎng)士大夫文人的搖籃——府學倒是相得益彰的。堂內(nèi)匾額上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臣生所書的“作之師”三字。取自于《尚書》,即指“五百名賢”堪作萬民之師的意思。匾額下方署頭石刻上刻著“景行維賢”四個大字,意思是指五百名賢都是行為光明正大、德行高尚、實為后人仰慕的賢德之人。另外,五百名賢祠東面月洞門上還有刻著“周規(guī)折矩”的磚額。這里的“規(guī)”和“矩”顯然指的是當時土大夫文人所崇尚的 儒家禮儀和法度。在五百名賢祠西面廊下,有一半亭。它取《詩經(jīng)》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意,得名為仰止亭,意思是高尚道德令人仰慕,大德大賢當為楷模。這里所說的令人敬仰的楷模,就是指五百名賢祠中那五百九十四位歷史名人以及他們的道德文章和傳世事跡,所以我們說仰止亭的命名是對五百名賢祠所表現(xiàn)主題的渲染和烘托。

[清香館]

五百名賢祠北面有一座東西狹長,面闊五間的清香館。因其北院中種有桂花和臘梅而得名。館內(nèi)對聯(lián)“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說的就是桂花?,F(xiàn)在館內(nèi)陳列著一套榕樹根做的廣式家具,造型天然奇巧,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御碑亭]

在中央主山西側(cè)廊間,有一座牛亭,因亭中石碑上刻有清康熙帝御筆題寫的詩文,故稱御碑亭??滴醯鬯鞯脑?,連同詩碑兩側(cè)的對聯(lián)“膏雨足時農(nóng)戶喜,縣花明處長官清”都是康熙南巡時賜給當時的江蘇巡撫吳存禮的。從詩文和對聯(lián)的內(nèi)容上看,體現(xiàn)了康熙重視農(nóng)業(yè)、顧念百姓、鼓勵吏治的思想。滄浪亭雖說只是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古典園林,但它卻擁有清朝三代皇帝的題詞和乾隆帝的四次臨幸,這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是不多見的。

[結(jié)語]

從御碑亭循廊北行,我們又回到了入口處的碑記廳。至此,我們已把滄浪亭全園觀賞了一遍。相信各位此時對滄浪亭這座小小的蘇州古典園林都會有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想法。但不管怎樣,近一千年的園林歷史,讓這小小的滄浪亭處處顯得古樸而凝重。幾近天成的土石山崗和枝干虬勁的參天古樹在清風明月間,又多少透著那么一股歷史的蒼涼。從蘇舜欽寄情于滄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五百名賢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學”來看,滄浪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一不寄托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追求。

另外,從造園藝術(shù)來看,造園者在巧妙借用園外山水彌補自身不足的同時,利用復廊建筑,打開了文人山水園傳統(tǒng)的封閉格局,使園內(nèi)與園外的景色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游人“未進其園,先人其境”,在蘇州古典園林造園藝術(shù)上獨樹一幟。而同時,我們縱觀滄浪亭上千年的滄桑變遷,園主的更迭及其主題的多元化,是否可以認為:復廊外的水代表了園林早期“滄浪水”的主題,表達了失意文人“濯纓”、“濯足”的感慨和無奈,烘托了園主出世的恬淡和浪跡江湖的茫然;復廊內(nèi)側(cè)面山而建的軒、亭、廊、館則以向心的布局突出了園林后期“高山仰止”的主題,是在朝命官積極人世的本能體現(xiàn)。復廊,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連起了“山”與“水”兩種形態(tài),兩個境界,融和了“人世”與“出世”兩個既矛盾又緊密聯(lián)系的主題,也是幾乎所有中國文人走過的心路歷程。

第2篇 蘇州園林滄浪亭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踱步滄浪亭,未進園門便見一池綠水繞于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nèi)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nèi)以山石為主景,山上古木參天,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滄浪亭外臨清池,曲欄回廊,古樹蒼蒼,壘疊湖石。人稱“千古滄浪水一涯,滄浪亭者,水之亭園也”。

滄浪亭主要景區(qū)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huán)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nèi)、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藏在山頂上,它高踞丘嶺,飛檐凌空。亭的結(jié)構(gòu)古雅,與整個園林的氣氛相協(xié)調(diào)。亭四周環(huán)列有數(shù)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樾所書。石柱上石刻對聯(lián):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上聯(lián)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句,下聯(lián)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式端,無一雷同,構(gòu)作精巧,環(huán)山就有59個,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

滄浪亭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筑是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觀聽無邪,則道以明”意為堂名。為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莊嚴肅穆。墻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相傳乾隆帝南巡時,曾召譽滿江浙的蘇州評彈藝人王周士于此堂內(nèi)說書。堂南,“瑤華境界”、“印心石層”、“看山樓”等幾處軒亭都各擅其勝。折而向北,有館三間名“翠玲瓏”,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

竹是滄浪亭自蘇舜欽筑園以來的傳統(tǒng)植物,亦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F(xiàn)植各類竹20余種。“翠玲瓏” 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館曲折,綠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風乍起,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guān)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五百名賢只是取其整數(shù)而言。

滄浪亭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傳贊四句,從中可知這些古賢的概況,他們是從春秋至清朝約2500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guān)的人物。名賢中的絕大部分是吳人,也有外地來蘇為官的名宦。名賢像多數(shù)臨自古冊,也有的來自名賢后裔,具有文獻價值。

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此外還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與之映襯。滄浪亭著名的建筑還有觀魚處等。另有石刻34處,計700多方。

蘇州園林滄浪亭導游詞

滄浪亭導游詞(精選2篇)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踱步滄浪亭,未進園門便見一池綠水繞于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nèi)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nèi)以山石為主景,山上…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guān)滄浪亭信息

  • 滄浪亭導游詞(精選2篇)
  • 滄浪亭導游詞(精選2篇)2人關(guān)注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踱步滄浪亭,未進園門便見一池綠水繞于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nèi)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nèi)以山石 ...[更多]

相關(guān)專題

導游詞熱門信息